首页
1
动态消息
2
2025年媒体报导
3
「失智新药」今开打第一针! 亚东医院:13万人符合用药条件4
http://www.mse.org.tw/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文/恩主公医院提供根据美国《Journal of Medicine (medtigo)》一项分析2004-2023年Google Trends的搜寻研究,每年7月「泌尿道感染」(UTI)相关的搜寻热度达到年度高峰;另根据国内2019年卫福部《医学与健康期刊》气候与女性泌尿道感染之相关性研究亦指出,夏季温度升高与女性泌尿道感染发生率显著相关,发生率最高亦集中於7月,而8月也同样偏高,在炎夏高温中,民众除了需要防晒、防中暑外,更要警觉泌尿道感染悄然上身的风险。 恩主公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叶国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动频繁、憋尿情形增加,让泌尿道感染风险大幅上升。「若忽略早期症状、未即时治疗,细菌可能沿著输尿管逆行扩散至肾脏,造成肾盂肾炎,甚至菌血症等更严重并发症。」叶医师也特别提醒泌尿道感染的5大高风险因素,请民众不可轻忽: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过多流汗量增加导致尿量减少、浓度上升,使膀胱成为细菌温床。而预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为多喝水,每日补充2,000-3,000 c.c. 白开水,多排尿以减少膀胱细菌滋生,降低感染机率。 习惯性憋尿长时间不排尿会让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让细菌有机会繁殖与黏附,增加感染风险。 如厕习惯不当女性如厕由后往前擦拭,会将肛门附近的大肠杆菌带入尿道,提升感染机率。 性行为前后未正确清洁或未排尿性行为本身会让肛门与会阴部细菌进入尿道口,事前事后若未排尿冲洗细菌,容易感染。 摄护腺肥大或其他导致尿液滞留的生理问题中老年男性常见摄护腺肥大,排尿不顺导致尿液残留,也会增加细菌滋生与感染风险。 ▌性别与年龄影响感染风险 男女症状略有不同泌尿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频尿、急尿、排尿灼热疼痛、下腹闷胀、尿液混浊或异味,依感染部位分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与上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肾脓疡),其中以膀胱炎最为常见。上泌尿道感染症状较严重,常伴随发烧、寒颤与腰痛,应提高警觉。 由於生理结构不同,女性尿道仅约4公分,细菌更快由尿道进入膀胱,因此女性较易泌尿道感染,并常合并膀胱炎;而男性虽尿道较长,但若有摄护腺肥大,可能导致尿液残留,无法将尿液中的细菌完全排出体外,增加感染风险,尤其一般男性四十岁以后,摄护腺就会开始肥大,需特别注意。 此外,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经过性行为传染的性病,常见是淋病或是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状为排尿时会尿道疼痛、灼热感、频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并出现黄色混浊脓状的尿道分泌物。淋病经由性行为传染到女性,则会引起子宫颈炎,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65岁以上长者则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轻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恶化,若合并高烧或腰痛,建议及早就医。 ▌感染科提供整合诊疗 反覆感染要警觉 可能是肿瘤或泌尿道结核泌尿道感染依症状轻重与病人性别,可选择不同科别就诊。一般女性可至妇产科或泌尿科,男性则建议至泌尿科检查。若为反覆感染、合并发烧或有慢性疾病史者,则可由感染科提供更全面诊疗与追踪。 叶国明医师指出,感染科擅长处理如抗药性菌株、菌血症等复杂感染,也能协助分析尿液与血液培养结果,厘清是否为感染性疾病。若症状反覆发作却无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便不能单纯视为「感染未治愈」,此时应怀疑是否另有非感染性原因,例如泌尿道结核或膀胱肿瘤。此外,如果经常出现血尿,却没有其他泌尿道感染的疼痛感,且尿液也未培养出细菌,就应进一步进行膀胱镜检查,确认是否为膀胱癌,避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性行为后泌尿道感染风险上升 个案提醒注意卫生与清洁生活习惯与性行为卫生也对泌尿道感染有重大影响。叶国明医师提醒,建议性行为前后排尿,有助於将尿道口附近的细菌随尿液排出,降低感染机率。临床上曾遇到一位年约三十多岁的男性病患,并非传统高风险族群,却经常於性行为后出现泌尿道感染。经医师详细询问与检查后,发现与性行为模式及清洁习惯有关。建议其性行为前后增加排尿与清洁频率,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考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之后感染情形明显改善。 ▌泌尿道感染可预防 发作频繁应即早就医泌尿道感染通常经由口服抗生素治疗3至7天即可改善。但若症状反覆发作、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发烧、腰痛等全身症状,应尽速就医,并接受完整评估。 叶国明医师强调:「预防胜於治疗,平时保持充足饮水、避免憋尿、注意个人卫生与性行为清洁,是防范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医师曝高危险族群与5大高风险因素 2025-07-31 2026-07-31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3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图/文转载自  CNEWS汇流新闻网 记者陈钧凯 台北报导

失智症新药正式抵台,亚东医院今(23)日抢得头香,率先全台打出早期阿兹海默症新药的第一针,是台湾20年来首次引进针对阿兹海默症病因的治疗新药。亚东医院表示,国内目前推估约有13万名患者符合「早期阿兹海默症+类淀粉蛋白阳性」的用药条件,不过,用药并不便宜,治疗费用约自费每年新台币100万至150万元。

台湾目前有35万名失智症患者,7成均为阿兹海默症,卫福部日前陆续核准美国百健与日本卫采合作开发的「乐意保(LEQEMBI)」以及美国礼来研发的「欣智乐(KISUNLA)」两款针对早期阿兹海默症的治疗新药。

该名奶奶虽年事已高,但日常生活功能良好,能够独自搭乘大众运输、处理家务,甚至在家协助照顾患有失智症的配偶,日前是因为发现自己开始出现健忘、重复提问等异状,加上家中已有失智案例,才警觉主动就医检查。

家属也分享,虽然新疗法治疗费用不低,但考量妈妈目前仍能独立生活,每天会自己安排行程,完成家务、照顾爸爸,这样的生活对她很重要,「虽然我们知道这不是神药」,但只要能让她维持现在的状态久一点,对我们全家来说就是值得的。

亚东医院神经医学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兴表示,奶奶经初步评估,认知功能障碍检查(CASI )为92分(满分100分)、简易心智量表(MMSE)为29分(满分30分),显示为轻度认知障碍。后续经核磁共振、正子断层扫描(PET)与基因筛检,确认其脑中已有类淀粉蛋白沉积,且符合新药的适应症条件,正是药物介入的黄金时机。

 
甄瑞兴强调,新药并非人人适用,需经完整医疗评估才能施打,且目的不是逆转记忆,而是延缓退化,延长患者维持日常生活能力的时间。两款药物皆为静脉注射,须於医院施打;治疗前完成淀粉样蛋白正子摄影(PET)、脑部影像检查(MRI)与 APOE 基因检测等评估,要注意的是,临床数据显示,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或点状出血,须搭配影像监测,以确保疗程安全。

亚东医院指出,院内已有十多位早期失智患者完成完整筛检,其中6、7人符合条件,正与医师讨论是否启动疗程。

亚东医院院长邱冠明强调,新药施打不仅是亚东医院医疗团队的重要里程碑,虽然只是医院的一小步,却对失智症患者跟家属是关键一步,期待透过这类新药的导入,结合影像诊断、基因检测与跨专业整合照护,提供病人更早期的治疗选择。至於健保给付一定会有时间差,仍需要验证真实世界数据、累积相关资料的时间,但相信迟早会纳入健保给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