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失智新藥」今開打第一針! 亞東醫院:13萬人符合用藥條件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顯示,台灣 18 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 50.8%,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腰圍超標、體脂過高。另一方面,骨質疏鬆也逐年威脅國人健康,推估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常在出現骨折後才被發現,造成生活品質與醫療負擔的雙重打擊。 為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恩主公醫院於今(9/17)正式啟用全新升級的「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質密度儀 ),院長楊純豪表示,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醫院將持續投入資源,陸續引進高階醫療儀器,提升服務量能與精準度。此次的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不僅強化骨質檢測,更納入肌肉量、體脂率,以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讓醫師更全面掌控病人狀況。楊院長強調,醫院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預防先行,透過檢測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避免進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期治療階段。 ▌足跟式骨密度檢測僅能做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BMI不高不代表內臟脂肪低  骨質疏鬆若忽視,容易導致骨折,進而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70 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定期的骨密度篩檢能及早預防骨折與併發症。而一般健檢或社區篩檢常見的「足跟式骨密度檢測」,雖然快速、無痛、無輻射,測量部位屬於足跟周圍骨骼,與臨床最為關鍵的「髖關節、脊椎骨密度」相關性有限,屬於提供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現代人外觀或許「不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 也不高,但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就可能陷入「隱形肥胖」危機。這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內臟脂肪堆積在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造成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DXA全方位檢測 計算10年內骨折機率 內臟脂肪與肌肉量一併監測放射科主任陳志彥指出,「最新一代的DXA骨質密度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台掃描、多重數據」,同時具備「骨質密度+體組成」雙功能,是目前國際與台灣臨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工具,其誤差率通常低於1-2 %,不僅能協助骨質疏鬆早期發現,也能針對肌少症、肥胖、代謝風險進行完整評估,提供臨床治療與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其具備多項新功能如下: 骨折風險評估:可計算 10 年內骨折機率,協助醫師制定預防策略。 全身組成分析:可同時測量肌肉量、脂肪率、內臟脂肪,用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的追蹤。 肌少症判讀:利用 ASMI(四肢骨骼肌指數)評估肌肉量,協助早期介入。 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包含青少年髖關節檢測,以及人工關節植入物分析,應用範圍更廣。 同時,臨床檢測時間可由過去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檢測效率提升,增加病人舒適度。此外,儀器內建大量數據比對系統,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的變化,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呼籲民眾善用檢測資源 提早掌握健康醫療團隊提醒,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DXA 骨質密度儀不僅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也能讓醫師依據個人化結果給予運動、營養與藥物治療建議,協助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即早期預防。恩主公醫院將持續與社區攜手,讓「早篩檢、早預防、早治療」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步。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骨鬆與肥胖雙夾擊 醫院升級儀器守護健康 2025-09-18 2026-09-18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圖/文轉載自  CNEWS匯流新聞網 記者陳鈞凱 台北報導

失智症新藥正式抵台,亞東醫院今(23)日搶得頭香,率先全台打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的第一針,是台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亞東醫院表示,國內目前推估約有13萬名患者符合「早期阿茲海默症+類澱粉蛋白陽性」的用藥條件,不過,用藥並不便宜,治療費用約自費每年新台幣100萬至150萬元。

台灣目前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7成均為阿茲海默症,衛福部日前陸續核准美國百健與日本衛采合作開發的「樂意保(LEQEMBI)」以及美國禮來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

該名奶奶雖年事已高,但日常生活功能良好,能夠獨自搭乘大眾運輸、處理家務,甚至在家協助照顧患有失智症的配偶,日前是因為發現自己開始出現健忘、重複提問等異狀,加上家中已有失智案例,才警覺主動就醫檢查。

家屬也分享,雖然新療法治療費用不低,但考量媽媽目前仍能獨立生活,每天會自己安排行程,完成家務、照顧爸爸,這樣的生活對她很重要,「雖然我們知道這不是神藥」,但只要能讓她維持現在的狀態久一點,對我們全家來說就是值得的。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奶奶經初步評估,認知功能障礙檢查(CASI )為92分(滿分100分)、簡易心智量表(MMSE)為29分(滿分30分),顯示為輕度認知障礙。後續經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PET)與基因篩檢,確認其腦中已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且符合新藥的適應症條件,正是藥物介入的黃金時機。

 
甄瑞興強調,新藥並非人人適用,需經完整醫療評估才能施打,且目的不是逆轉記憶,而是延緩退化,延長患者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的時間。兩款藥物皆為靜脈注射,須於醫院施打;治療前完成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PET)、腦部影像檢查(MRI)與 APOE 基因檢測等評估,要注意的是,臨床數據顯示,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水腫或點狀出血,須搭配影像監測,以確保療程安全。

亞東醫院指出,院內已有十多位早期失智患者完成完整篩檢,其中6、7人符合條件,正與醫師討論是否啟動療程。

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強調,新藥施打不僅是亞東醫院醫療團隊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只是醫院的一小步,卻對失智症患者跟家屬是關鍵一步,期待透過這類新藥的導入,結合影像診斷、基因檢測與跨專業整合照護,提供病人更早期的治療選擇。至於健保給付一定會有時間差,仍需要驗證真實世界數據、累積相關資料的時間,但相信遲早會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