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頸椎間盤突出術後無力影響工作 高強度磁能治療結合復健助改善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顯示,台灣 18 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 50.8%,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腰圍超標、體脂過高。另一方面,骨質疏鬆也逐年威脅國人健康,推估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常在出現骨折後才被發現,造成生活品質與醫療負擔的雙重打擊。 為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恩主公醫院於今(9/17)正式啟用全新升級的「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質密度儀 ),院長楊純豪表示,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醫院將持續投入資源,陸續引進高階醫療儀器,提升服務量能與精準度。此次的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不僅強化骨質檢測,更納入肌肉量、體脂率,以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讓醫師更全面掌控病人狀況。楊院長強調,醫院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預防先行,透過檢測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避免進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期治療階段。 ▌足跟式骨密度檢測僅能做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BMI不高不代表內臟脂肪低  骨質疏鬆若忽視,容易導致骨折,進而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70 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定期的骨密度篩檢能及早預防骨折與併發症。而一般健檢或社區篩檢常見的「足跟式骨密度檢測」,雖然快速、無痛、無輻射,測量部位屬於足跟周圍骨骼,與臨床最為關鍵的「髖關節、脊椎骨密度」相關性有限,屬於提供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現代人外觀或許「不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 也不高,但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就可能陷入「隱形肥胖」危機。這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內臟脂肪堆積在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造成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DXA全方位檢測 計算10年內骨折機率 內臟脂肪與肌肉量一併監測放射科主任陳志彥指出,「最新一代的DXA骨質密度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台掃描、多重數據」,同時具備「骨質密度+體組成」雙功能,是目前國際與台灣臨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工具,其誤差率通常低於1-2 %,不僅能協助骨質疏鬆早期發現,也能針對肌少症、肥胖、代謝風險進行完整評估,提供臨床治療與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其具備多項新功能如下: 骨折風險評估:可計算 10 年內骨折機率,協助醫師制定預防策略。 全身組成分析:可同時測量肌肉量、脂肪率、內臟脂肪,用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的追蹤。 肌少症判讀:利用 ASMI(四肢骨骼肌指數)評估肌肉量,協助早期介入。 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包含青少年髖關節檢測,以及人工關節植入物分析,應用範圍更廣。 同時,臨床檢測時間可由過去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檢測效率提升,增加病人舒適度。此外,儀器內建大量數據比對系統,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的變化,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呼籲民眾善用檢測資源 提早掌握健康醫療團隊提醒,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DXA 骨質密度儀不僅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也能讓醫師依據個人化結果給予運動、營養與藥物治療建議,協助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即早期預防。恩主公醫院將持續與社區攜手,讓「早篩檢、早預防、早治療」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步。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骨鬆與肥胖雙夾擊 醫院升級儀器守護健康 2025-09-18 2026-09-18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6旬退休男頸椎退化疼痛難耐   接受非侵入式治療緩解不適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王先生(化名),50歲,從事倉儲管理工作, 因頸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然而,術後數月的復健效果不理想, 身體無力的情況使他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後來他轉介至恩主公醫院復健科接受治療, 經評估後接受高強度磁能治療。 這項治療透過電磁場訓練肩頸與腰椎肌群, 並結合物理治療進行運動控制重建,成功幫助他恢復了活動功能, 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另一位60歲退休的李先生(化名), 本身有頸椎退化與肩頸僵硬的問題,過去經常需要接受「拉脖子」( 頸椎牽引)來舒緩疼痛。他經過醫師評估後,採用高強度磁能治療, 李先生的頸椎排列與手麻症狀獲得改善, 無需開刀便能達到有效的舒緩效果。

▌每年逾2百萬人因脊椎病變與椎間盤疾病就醫 中高齡族群佔主要比例
隨著3C產品的普及與長時間低頭的生活習慣, 現代人頸椎退化與椎間盤病變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 《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因 變形性背部病變與脊椎病變就醫人數逾168萬人,其中65-69 歲族群佔13.1%,70-74歲為12.4%。另有超過76萬 人因椎間盤疾病就醫,以60-64歲(11.3%)與55-59 歲(11%)族群為主。凸顯中高齡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盛行。 而根據另一項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 的回溯世代研究發現頸椎退化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尤其是 50歲以上族群風險明顯提高。

▌頸椎退化最嚴重會影響大小便功能   治療方式分保守、介入性與手術三大類
薛千川醫師指出,頸椎退化的常見症狀包括肩頸部的痠痛與僵硬, 患者常會覺得像長期「落枕」,即使休息仍感疲倦不適。 枕部或後腦勺的頭痛亦常見,尤其在長時間低頭後會加劇, 並可延伸至前額。若有手麻、手無力等情況,尤其是拇指、 食指或中指麻痺,這可能與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有關。 頸部活動受限或轉動時有卡頓、刺痛感,也是警訊之一。

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肩胛骨內側放射性疼痛, 這類疼痛常被誤認為肩周炎,實際上卻是由於頸椎病變所引起。 最嚴重的情況下,脊髓受壓迫可導致行走不穩、步態改變, 甚至影響大小便功能,這些都是脊髓壓迫的晚期症狀,需立即就醫。

頸椎退化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介入性和手術三類。 初期患者可通過藥物控制發炎、物理治療改善活動度, 或進行如高強度磁能治療等非侵入性治療, 這些手段有助於肌肉再教育和緩解疼痛。若神經壓迫明顯, 則可考慮神經阻斷注射等介入療法。當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時, 手術如頸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

▌非侵入式高強度電磁治療 改善活動力與疼痛
為因應脊椎病患需求,本院特別成立「脊椎健康中心聯合門診」, 並提供高強度磁能治療, 透過高強度聚焦式磁場與人體產生交互作用, 讓人體的組織產生感應電流而進行去極化,進而達到肌肉強化、 關節放鬆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復健科主治醫師薛千川指出, 治療過程中,患者僅感受到輕微的刺激或肌肉拉扯, 即可體驗到治療效果。

高強度磁能治療對於術後肌力不足、 活動受限或中風後控制障礙等症狀, 結合復健訓練後可顯著改善功能。這項治療適應症廣泛, 涵蓋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骨折癒合、 痙攣緩解及中風後復建等,適合不同年齡層使用。

薛千川醫師表示,高強度磁能治療無需藥物與麻醉,不會傷害肌肉, 是一項臨床應用中常見的非侵入性復健選擇, 部分患者於治療後主觀症狀改善,惟療效因人而異, 建議由醫師評估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