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頸椎間盤突出術後無力影響工作 高強度磁能治療結合復健助改善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文/恩主公醫院提供根據美國《Journal of Medicine (medtigo)》一項分析2004-2023年Google Trends的搜尋研究,每年7月「泌尿道感染」(UTI)相關的搜尋熱度達到年度高峰;另根據國內2019年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氣候與女性泌尿道感染之相關性研究亦指出,夏季溫度升高與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生率顯著相關,發生率最高亦集中於7月,而8月也同樣偏高,在炎夏高溫中,民眾除了需要防曬、防中暑外,更要警覺泌尿道感染悄然上身的風險。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形增加,讓泌尿道感染風險大幅上升。「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甚至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葉醫師也特別提醒泌尿道感染的5大高風險因素,請民眾不可輕忽: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流汗量增加導致尿量減少、濃度上升,使膀胱成為細菌溫床。而預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為多喝水,每日補充2,000-3,000 c.c. 白開水,多排尿以減少膀胱細菌滋生,降低感染機率。 習慣性憋尿長時間不排尿會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讓細菌有機會繁殖與黏附,增加感染風險。 如廁習慣不當女性如廁由後往前擦拭,會將肛門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提升感染機率。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性行為本身會讓肛門與會陰部細菌進入尿道口,事前事後若未排尿沖洗細菌,容易感染。 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導致尿液滯留的生理問題中老年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導致尿液殘留,也會增加細菌滋生與感染風險。 ▌性別與年齡影響感染風險 男女症狀略有不同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依感染部位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由於生理結構不同,女性尿道僅約4公分,細菌更快由尿道進入膀胱,因此女性較易泌尿道感染,並常合併膀胱炎;而男性雖尿道較長,但若有攝護腺肥大,可能導致尿液殘留,無法將尿液中的細菌完全排出體外,增加感染風險,尤其一般男性四十歲以後,攝護腺就會開始肥大,需特別注意。 此外,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經過性行為傳染的性病,常見是淋病或是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狀為排尿時會尿道疼痛、灼熱感、頻尿、排尿困難等症狀並出現黃色混濁膿狀的尿道分泌物。淋病經由性行為傳染到女性,則會引起子宮頸炎,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若合併高燒或腰痛,建議及早就醫。 ▌感染科提供整合診療 反覆感染要警覺 可能是腫瘤或泌尿道結核泌尿道感染依症狀輕重與病人性別,可選擇不同科別就診。一般女性可至婦產科或泌尿科,男性則建議至泌尿科檢查。若為反覆感染、合併發燒或有慢性疾病史者,則可由感染科提供更全面診療與追蹤。 葉國明醫師指出,感染科擅長處理如抗藥性菌株、菌血症等複雜感染,也能協助分析尿液與血液培養結果,釐清是否為感染性疾病。若症狀反覆發作卻無細菌培養陽性結果,便不能單純視為「感染未治癒」,此時應懷疑是否另有非感染性原因,例如泌尿道結核或膀胱腫瘤。此外,如果經常出現血尿,卻沒有其他泌尿道感染的疼痛感,且尿液也未培養出細菌,就應進一步進行膀胱鏡檢查,確認是否為膀胱癌,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 ▌性行為後泌尿道感染風險上升 個案提醒注意衛生與清潔生活習慣與性行為衛生也對泌尿道感染有重大影響。葉國明醫師提醒,建議性行為前後排尿,有助於將尿道口附近的細菌隨尿液排出,降低感染機率。臨床上曾遇到一位年約三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並非傳統高風險族群,卻經常於性行為後出現泌尿道感染。經醫師詳細詢問與檢查後,發現與性行為模式及清潔習慣有關。建議其性行為前後增加排尿與清潔頻率,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考慮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之後感染情形明顯改善。 ▌泌尿道感染可預防 發作頻繁應即早就醫泌尿道感染通常經由口服抗生素治療3至7天即可改善。但若症狀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發燒、腰痛等全身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接受完整評估。 葉國明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保持充足飲水、避免憋尿、注意個人衛生與性行為清潔,是防範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師曝高危險族群與5大高風險因素 2025-07-31 2026-07-31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3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6旬退休男頸椎退化疼痛難耐   接受非侵入式治療緩解不適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王先生(化名),50歲,從事倉儲管理工作, 因頸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然而,術後數月的復健效果不理想, 身體無力的情況使他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後來他轉介至恩主公醫院復健科接受治療, 經評估後接受高強度磁能治療。 這項治療透過電磁場訓練肩頸與腰椎肌群, 並結合物理治療進行運動控制重建,成功幫助他恢復了活動功能, 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另一位60歲退休的李先生(化名), 本身有頸椎退化與肩頸僵硬的問題,過去經常需要接受「拉脖子」( 頸椎牽引)來舒緩疼痛。他經過醫師評估後,採用高強度磁能治療, 李先生的頸椎排列與手麻症狀獲得改善, 無需開刀便能達到有效的舒緩效果。

▌每年逾2百萬人因脊椎病變與椎間盤疾病就醫 中高齡族群佔主要比例
隨著3C產品的普及與長時間低頭的生活習慣, 現代人頸椎退化與椎間盤病變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 《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因 變形性背部病變與脊椎病變就醫人數逾168萬人,其中65-69 歲族群佔13.1%,70-74歲為12.4%。另有超過76萬 人因椎間盤疾病就醫,以60-64歲(11.3%)與55-59 歲(11%)族群為主。凸顯中高齡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盛行。 而根據另一項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 的回溯世代研究發現頸椎退化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尤其是 50歲以上族群風險明顯提高。

▌頸椎退化最嚴重會影響大小便功能   治療方式分保守、介入性與手術三大類
薛千川醫師指出,頸椎退化的常見症狀包括肩頸部的痠痛與僵硬, 患者常會覺得像長期「落枕」,即使休息仍感疲倦不適。 枕部或後腦勺的頭痛亦常見,尤其在長時間低頭後會加劇, 並可延伸至前額。若有手麻、手無力等情況,尤其是拇指、 食指或中指麻痺,這可能與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有關。 頸部活動受限或轉動時有卡頓、刺痛感,也是警訊之一。

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肩胛骨內側放射性疼痛, 這類疼痛常被誤認為肩周炎,實際上卻是由於頸椎病變所引起。 最嚴重的情況下,脊髓受壓迫可導致行走不穩、步態改變, 甚至影響大小便功能,這些都是脊髓壓迫的晚期症狀,需立即就醫。

頸椎退化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介入性和手術三類。 初期患者可通過藥物控制發炎、物理治療改善活動度, 或進行如高強度磁能治療等非侵入性治療, 這些手段有助於肌肉再教育和緩解疼痛。若神經壓迫明顯, 則可考慮神經阻斷注射等介入療法。當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時, 手術如頸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

▌非侵入式高強度電磁治療 改善活動力與疼痛
為因應脊椎病患需求,本院特別成立「脊椎健康中心聯合門診」, 並提供高強度磁能治療, 透過高強度聚焦式磁場與人體產生交互作用, 讓人體的組織產生感應電流而進行去極化,進而達到肌肉強化、 關節放鬆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復健科主治醫師薛千川指出, 治療過程中,患者僅感受到輕微的刺激或肌肉拉扯, 即可體驗到治療效果。

高強度磁能治療對於術後肌力不足、 活動受限或中風後控制障礙等症狀, 結合復健訓練後可顯著改善功能。這項治療適應症廣泛, 涵蓋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骨折癒合、 痙攣緩解及中風後復建等,適合不同年齡層使用。

薛千川醫師表示,高強度磁能治療無需藥物與麻醉,不會傷害肌肉, 是一項臨床應用中常見的非侵入性復健選擇, 部分患者於治療後主觀症狀改善,惟療效因人而異, 建議由醫師評估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