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頸椎間盤突出術後無力影響工作 高強度磁能治療結合復健助改善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轉載自  CNEWS匯流新聞網 記者陳鈞凱 台北報導失智症新藥正式抵台,亞東醫院今(23)日搶得頭香,率先全台打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的第一針,是台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亞東醫院表示,國內目前推估約有13萬名患者符合「早期阿茲海默症+類澱粉蛋白陽性」的用藥條件,不過,用藥並不便宜,治療費用約自費每年新台幣100萬至150萬元。台灣目前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7成均為阿茲海默症,衛福部日前陸續核准美國百健與日本衛采合作開發的「樂意保(LEQEMBI)」以及美國禮來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該名奶奶雖年事已高,但日常生活功能良好,能夠獨自搭乘大眾運輸、處理家務,甚至在家協助照顧患有失智症的配偶,日前是因為發現自己開始出現健忘、重複提問等異狀,加上家中已有失智案例,才警覺主動就醫檢查。家屬也分享,雖然新療法治療費用不低,但考量媽媽目前仍能獨立生活,每天會自己安排行程,完成家務、照顧爸爸,這樣的生活對她很重要,「雖然我們知道這不是神藥」,但只要能讓她維持現在的狀態久一點,對我們全家來說就是值得的。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奶奶經初步評估,認知功能障礙檢查(CASI )為92分(滿分100分)、簡易心智量表(MMSE)為29分(滿分30分),顯示為輕度認知障礙。後續經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PET)與基因篩檢,確認其腦中已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且符合新藥的適應症條件,正是藥物介入的黃金時機。 甄瑞興強調,新藥並非人人適用,需經完整醫療評估才能施打,且目的不是逆轉記憶,而是延緩退化,延長患者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的時間。兩款藥物皆為靜脈注射,須於醫院施打;治療前完成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PET)、腦部影像檢查(MRI)與 APOE 基因檢測等評估,要注意的是,臨床數據顯示,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水腫或點狀出血,須搭配影像監測,以確保療程安全。亞東醫院指出,院內已有十多位早期失智患者完成完整篩檢,其中6、7人符合條件,正與醫師討論是否啟動療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強調,新藥施打不僅是亞東醫院醫療團隊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只是醫院的一小步,卻對失智症患者跟家屬是關鍵一步,期待透過這類新藥的導入,結合影像診斷、基因檢測與跨專業整合照護,提供病人更早期的治療選擇。至於健保給付一定會有時間差,仍需要驗證真實世界數據、累積相關資料的時間,但相信遲早會納入健保給付。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失智新藥」今開打第一針! 亞東醫院:13萬人符合用藥條件 2025-06-23 2026-06-23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6-23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6旬退休男頸椎退化疼痛難耐   接受非侵入式治療緩解不適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王先生(化名),50歲,從事倉儲管理工作, 因頸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然而,術後數月的復健效果不理想, 身體無力的情況使他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後來他轉介至恩主公醫院復健科接受治療, 經評估後接受高強度磁能治療。 這項治療透過電磁場訓練肩頸與腰椎肌群, 並結合物理治療進行運動控制重建,成功幫助他恢復了活動功能, 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另一位60歲退休的李先生(化名), 本身有頸椎退化與肩頸僵硬的問題,過去經常需要接受「拉脖子」( 頸椎牽引)來舒緩疼痛。他經過醫師評估後,採用高強度磁能治療, 李先生的頸椎排列與手麻症狀獲得改善, 無需開刀便能達到有效的舒緩效果。

▌每年逾2百萬人因脊椎病變與椎間盤疾病就醫 中高齡族群佔主要比例
隨著3C產品的普及與長時間低頭的生活習慣, 現代人頸椎退化與椎間盤病變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 《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因 變形性背部病變與脊椎病變就醫人數逾168萬人,其中65-69 歲族群佔13.1%,70-74歲為12.4%。另有超過76萬 人因椎間盤疾病就醫,以60-64歲(11.3%)與55-59 歲(11%)族群為主。凸顯中高齡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盛行。 而根據另一項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 的回溯世代研究發現頸椎退化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尤其是 50歲以上族群風險明顯提高。

▌頸椎退化最嚴重會影響大小便功能   治療方式分保守、介入性與手術三大類
薛千川醫師指出,頸椎退化的常見症狀包括肩頸部的痠痛與僵硬, 患者常會覺得像長期「落枕」,即使休息仍感疲倦不適。 枕部或後腦勺的頭痛亦常見,尤其在長時間低頭後會加劇, 並可延伸至前額。若有手麻、手無力等情況,尤其是拇指、 食指或中指麻痺,這可能與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有關。 頸部活動受限或轉動時有卡頓、刺痛感,也是警訊之一。

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肩胛骨內側放射性疼痛, 這類疼痛常被誤認為肩周炎,實際上卻是由於頸椎病變所引起。 最嚴重的情況下,脊髓受壓迫可導致行走不穩、步態改變, 甚至影響大小便功能,這些都是脊髓壓迫的晚期症狀,需立即就醫。

頸椎退化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介入性和手術三類。 初期患者可通過藥物控制發炎、物理治療改善活動度, 或進行如高強度磁能治療等非侵入性治療, 這些手段有助於肌肉再教育和緩解疼痛。若神經壓迫明顯, 則可考慮神經阻斷注射等介入療法。當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時, 手術如頸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

▌非侵入式高強度電磁治療 改善活動力與疼痛
為因應脊椎病患需求,本院特別成立「脊椎健康中心聯合門診」, 並提供高強度磁能治療, 透過高強度聚焦式磁場與人體產生交互作用, 讓人體的組織產生感應電流而進行去極化,進而達到肌肉強化、 關節放鬆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復健科主治醫師薛千川指出, 治療過程中,患者僅感受到輕微的刺激或肌肉拉扯, 即可體驗到治療效果。

高強度磁能治療對於術後肌力不足、 活動受限或中風後控制障礙等症狀, 結合復健訓練後可顯著改善功能。這項治療適應症廣泛, 涵蓋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骨折癒合、 痙攣緩解及中風後復建等,適合不同年齡層使用。

薛千川醫師表示,高強度磁能治療無需藥物與麻醉,不會傷害肌肉, 是一項臨床應用中常見的非侵入性復健選擇, 部分患者於治療後主觀症狀改善,惟療效因人而異, 建議由醫師評估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