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頸椎間盤突出術後無力影響工作 高強度磁能治療結合復健助改善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童綜合醫院提供90歲陳姓阿嬤,多年前曾罹患子宮頸癌進行子宮切除以及骨盆淋巴結廓清手術治療,手術雖然順利,但術後不久右下肢就開始出現日益加重的水腫狀況。右下肢腫脹而疼痛,行走也開始出現困難,卻一直無法改善也求助無門。最近因為跌倒造成右側股骨頸骨折,到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進行手術,術後患部雖然復原良好,卻因為長期的右下肢淋巴水腫嚴重而無法正常復健,恐導致未來行走困難甚至可能長期臥床的情況發生。     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檢查評估後,建議可進行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先在水腫的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最新式的特殊近紅外線螢光成像系統定位及找出淋巴管後,藉由超高倍顯微鏡輔助,再以比頭髮還細、直徑約0.03mm的特殊手術縫線將直徑不到0.8mm的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重新建立淋巴液回流之替代道路。患者術後復原良好,術後回診時不僅可以自己走入診間,並且原本比左下肢腫脹近三倍大的右下肢也已大幅改善。     阿嬤回診時是自己走進診間,不僅不用再依靠輪椅或是助行器,還很高興的說,因為之前右下肢非常腫脹,因此都只能買寬鬆又大的褲子,已經很久沒有辦法穿合身的褲子,沒想到現在竟然還能穿上這件許多年無法穿的褲子,真的非常高興,也很感謝醫護團隊的治療與照護。     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表示,淋巴水腫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多為基因的異常而造成淋巴系統之缺損所造成,續發性則是後天因為癌症治療、創傷或感染等因素所造成,而其中最常見的是癌症治療,包括任何惡性腫瘤治療手術及術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標靶藥物治療等,常見於乳癌、泌尿生殖系統癌症及婦科相關癌症。此個案患者為子宮頸癌手術治療影響了骨盆腔的淋巴結,導致下肢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的淋巴液無法正常回流而堆積在肌膜層以上的細胞間質中,進而引起下肢的腫脹,還出現了疼痛與影響關節活動甚至造成反覆感染發炎等症狀,屢次發炎後,皮膚及皮下組織經常變得很厚,最後變成如象腿一般的象皮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及外觀,嚴重時可能引發壞死性筋膜炎甚至敗血症,需要面臨截肢拯救生命的風險。     郭彥辰醫師指出,傳統的淋巴水腫手術治療都是等到患部非常嚴重時再進行大規模切除病變組織及植皮重建手術,不僅傷口非常大且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對患者而言身心靈都是巨大的煎熬。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則是治療淋巴水腫的一種新式微創手術,因為手術傷口小(每個切口平均約1.5到2公分)、破壞性小(傷口深度僅至皮下組織層)、恢復期短,術後可下床,且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新增額外傷口,能大幅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與品質。     童醫院陸續引進了新型的近紅外線螢光成像系統、超顯微手術專用器械及新型的超高倍顯微鏡等設備。此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是在超高倍(放大超過30倍以上)顯微鏡下進行,醫師透過專業技術將患處直徑約0.02至0.08公分不等的淋巴管定位且分離出來後,透過極細微、比頭髮更細的超顯微手術專用縫線精密接合至鄰近的小靜脈,為患肢建立多個生理性引流,讓滯留於肢體造成水腫的淋巴液因壓力差分流至靜脈系統,進而改善肢體腫脹問題,重新開闢另一個新的替代通道讓淋巴液回流(如繞道手術的概念)。     淋巴水腫的病程,短則癌症手術後數個月即發生,長則可達數十年,加上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多半不自覺或是未接受正確的檢查評估而忽略掉治療的良機。根據統計,目前因各式原因承受淋巴水腫困擾的民眾其實很多,但許多都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且進行積極治療而造成生活上的痛苦與不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健康。郭彥辰醫師呼籲,目前研究指出越初期的淋巴水腫患者早期進行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其預後成效最佳,因此民眾若有疑似淋巴水腫問題時,應儘早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與評估,避免症狀日漸惡化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反覆感染而造成軟組織潰爛纖維化硬化等不可逆的情況。早期建立正確的診斷,及早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才不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http://www.mse.org.tw/hot_525901.html 九旬嬤淋巴水腫痛苦多年 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一解困擾 2025-11-17 2026-11-17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5901.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590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1-17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5901.html

6旬退休男頸椎退化疼痛難耐   接受非侵入式治療緩解不適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王先生(化名),50歲,從事倉儲管理工作, 因頸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然而,術後數月的復健效果不理想, 身體無力的情況使他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後來他轉介至恩主公醫院復健科接受治療, 經評估後接受高強度磁能治療。 這項治療透過電磁場訓練肩頸與腰椎肌群, 並結合物理治療進行運動控制重建,成功幫助他恢復了活動功能, 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另一位60歲退休的李先生(化名), 本身有頸椎退化與肩頸僵硬的問題,過去經常需要接受「拉脖子」( 頸椎牽引)來舒緩疼痛。他經過醫師評估後,採用高強度磁能治療, 李先生的頸椎排列與手麻症狀獲得改善, 無需開刀便能達到有效的舒緩效果。

▌每年逾2百萬人因脊椎病變與椎間盤疾病就醫 中高齡族群佔主要比例
隨著3C產品的普及與長時間低頭的生活習慣, 現代人頸椎退化與椎間盤病變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 《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因 變形性背部病變與脊椎病變就醫人數逾168萬人,其中65-69 歲族群佔13.1%,70-74歲為12.4%。另有超過76萬 人因椎間盤疾病就醫,以60-64歲(11.3%)與55-59 歲(11%)族群為主。凸顯中高齡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盛行。 而根據另一項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 的回溯世代研究發現頸椎退化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尤其是 50歲以上族群風險明顯提高。

▌頸椎退化最嚴重會影響大小便功能   治療方式分保守、介入性與手術三大類
薛千川醫師指出,頸椎退化的常見症狀包括肩頸部的痠痛與僵硬, 患者常會覺得像長期「落枕」,即使休息仍感疲倦不適。 枕部或後腦勺的頭痛亦常見,尤其在長時間低頭後會加劇, 並可延伸至前額。若有手麻、手無力等情況,尤其是拇指、 食指或中指麻痺,這可能與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有關。 頸部活動受限或轉動時有卡頓、刺痛感,也是警訊之一。

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肩胛骨內側放射性疼痛, 這類疼痛常被誤認為肩周炎,實際上卻是由於頸椎病變所引起。 最嚴重的情況下,脊髓受壓迫可導致行走不穩、步態改變, 甚至影響大小便功能,這些都是脊髓壓迫的晚期症狀,需立即就醫。

頸椎退化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介入性和手術三類。 初期患者可通過藥物控制發炎、物理治療改善活動度, 或進行如高強度磁能治療等非侵入性治療, 這些手段有助於肌肉再教育和緩解疼痛。若神經壓迫明顯, 則可考慮神經阻斷注射等介入療法。當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時, 手術如頸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

▌非侵入式高強度電磁治療 改善活動力與疼痛
為因應脊椎病患需求,本院特別成立「脊椎健康中心聯合門診」, 並提供高強度磁能治療, 透過高強度聚焦式磁場與人體產生交互作用, 讓人體的組織產生感應電流而進行去極化,進而達到肌肉強化、 關節放鬆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復健科主治醫師薛千川指出, 治療過程中,患者僅感受到輕微的刺激或肌肉拉扯, 即可體驗到治療效果。

高強度磁能治療對於術後肌力不足、 活動受限或中風後控制障礙等症狀, 結合復健訓練後可顯著改善功能。這項治療適應症廣泛, 涵蓋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骨折癒合、 痙攣緩解及中風後復建等,適合不同年齡層使用。

薛千川醫師表示,高強度磁能治療無需藥物與麻醉,不會傷害肌肉, 是一項臨床應用中常見的非侵入性復健選擇, 部分患者於治療後主觀症狀改善,惟療效因人而異, 建議由醫師評估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