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忘了我記得》喚起失智照護共鳴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文/恩主公醫院提供根據美國《Journal of Medicine (medtigo)》一項分析2004-2023年Google Trends的搜尋研究,每年7月「泌尿道感染」(UTI)相關的搜尋熱度達到年度高峰;另根據國內2019年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氣候與女性泌尿道感染之相關性研究亦指出,夏季溫度升高與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生率顯著相關,發生率最高亦集中於7月,而8月也同樣偏高,在炎夏高溫中,民眾除了需要防曬、防中暑外,更要警覺泌尿道感染悄然上身的風險。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形增加,讓泌尿道感染風險大幅上升。「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甚至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葉醫師也特別提醒泌尿道感染的5大高風險因素,請民眾不可輕忽: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流汗量增加導致尿量減少、濃度上升,使膀胱成為細菌溫床。而預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為多喝水,每日補充2,000-3,000 c.c. 白開水,多排尿以減少膀胱細菌滋生,降低感染機率。 習慣性憋尿長時間不排尿會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讓細菌有機會繁殖與黏附,增加感染風險。 如廁習慣不當女性如廁由後往前擦拭,會將肛門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提升感染機率。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性行為本身會讓肛門與會陰部細菌進入尿道口,事前事後若未排尿沖洗細菌,容易感染。 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導致尿液滯留的生理問題中老年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導致尿液殘留,也會增加細菌滋生與感染風險。 ▌性別與年齡影響感染風險 男女症狀略有不同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依感染部位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由於生理結構不同,女性尿道僅約4公分,細菌更快由尿道進入膀胱,因此女性較易泌尿道感染,並常合併膀胱炎;而男性雖尿道較長,但若有攝護腺肥大,可能導致尿液殘留,無法將尿液中的細菌完全排出體外,增加感染風險,尤其一般男性四十歲以後,攝護腺就會開始肥大,需特別注意。 此外,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經過性行為傳染的性病,常見是淋病或是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狀為排尿時會尿道疼痛、灼熱感、頻尿、排尿困難等症狀並出現黃色混濁膿狀的尿道分泌物。淋病經由性行為傳染到女性,則會引起子宮頸炎,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若合併高燒或腰痛,建議及早就醫。 ▌感染科提供整合診療 反覆感染要警覺 可能是腫瘤或泌尿道結核泌尿道感染依症狀輕重與病人性別,可選擇不同科別就診。一般女性可至婦產科或泌尿科,男性則建議至泌尿科檢查。若為反覆感染、合併發燒或有慢性疾病史者,則可由感染科提供更全面診療與追蹤。 葉國明醫師指出,感染科擅長處理如抗藥性菌株、菌血症等複雜感染,也能協助分析尿液與血液培養結果,釐清是否為感染性疾病。若症狀反覆發作卻無細菌培養陽性結果,便不能單純視為「感染未治癒」,此時應懷疑是否另有非感染性原因,例如泌尿道結核或膀胱腫瘤。此外,如果經常出現血尿,卻沒有其他泌尿道感染的疼痛感,且尿液也未培養出細菌,就應進一步進行膀胱鏡檢查,確認是否為膀胱癌,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 ▌性行為後泌尿道感染風險上升 個案提醒注意衛生與清潔生活習慣與性行為衛生也對泌尿道感染有重大影響。葉國明醫師提醒,建議性行為前後排尿,有助於將尿道口附近的細菌隨尿液排出,降低感染機率。臨床上曾遇到一位年約三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並非傳統高風險族群,卻經常於性行為後出現泌尿道感染。經醫師詳細詢問與檢查後,發現與性行為模式及清潔習慣有關。建議其性行為前後增加排尿與清潔頻率,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考慮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之後感染情形明顯改善。 ▌泌尿道感染可預防 發作頻繁應即早就醫泌尿道感染通常經由口服抗生素治療3至7天即可改善。但若症狀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發燒、腰痛等全身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接受完整評估。 葉國明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保持充足飲水、避免憋尿、注意個人衛生與性行為清潔,是防範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師曝高危險族群與5大高風險因素 2025-07-31 2026-07-31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3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醫師提醒:健忘不等同於老化,早期辨識阿茲海默症與譫妄是關鍵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沒關係,你什麼都不記得沒關係,你只要記得, 你女兒很愛你就好了。」 這句觸動人心的台詞來自由雙金影后謝盈萱與秦漢主演的影集《 忘了我記得》,劇中女兒面對罹患阿茲海默症, 記憶開始退化的父親,令人動容。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鄭昶傑醫師指出,劇中情節雖源自戲劇創作, 卻也真實反映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 無數家庭正面臨的失智照顧挑戰與情感壓力。

▌台灣失智症患者逾35萬 2031、2041年人數預期將大幅攀升
根據衛福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目前台灣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 者,其中超過七成為阿茲海默症,等同至少24萬人正面臨記憶與生 活功能退化挑戰。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迅速攀升,85歲以上長 者盛行率達23.2%,女性(9.36%)也高於男性(6. 35%)。未來幾年,失智人口預計將在2031年突破47萬人、 2041年將近68萬人,加上六成以上患者合併行為症狀( 如幻覺、日夜顛倒、情緒混亂), 對照顧者和整體醫療體系構成龐大壓力。

▌健忘不等同於老化!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記憶、 思考能力和行為。鄭昶傑醫師指出, 阿茲海默症分為一般型和早發型,一般型好發於65歲以上, 約佔所有阿茲海默症病例的 90% 以上。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風險明顯上升,到了85歲以上約 30-50%;早發型的發病年齡為65歲以下, 約佔所有病例的不到5%,有時與遺傳基因突變(如:APP、PS EN1、PSEN2基因)相關。

《忘了我記得》女主角一度認為父親僅是單純老化與健忘, 而現實層面該如何判讀家人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呢?  鄭昶傑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早期常見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喪失、 反覆提問、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變差、對時間與地點混淆等。 正常老化會出現「偶爾想不起來,但事後能回憶」的情況, 而阿茲海默症患者則會完全遺忘,甚至否認曾發生過。 若家中長輩出現類似情況, 家屬可先上醫療院所網站下載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先行自我篩檢,或前往當地衛生所做AD-8量表, 結果異常患者會轉介至醫院神經科記憶門診診治, 亦可直接掛號神經內科由醫師現場執行SPMSQ失智症篩檢量表, 並由醫師進一步評估與診斷。

▌若症狀突變劇烈,恐為譫妄導致的急性惡化
在劇中,秦漢飾演的父親曾突然出現情緒混亂、幻覺、喃喃自語、 日夜顛倒等所謂「譫妄」(delirium)現象。 一般民眾又該如何注意家人的身體狀況呢?鄭昶傑醫師表示, 高齡長者與失智症患者本身就是譫妄的高風險族群, 一旦遭遇下列誘發因素,就更容易突然發生譫妄, 表現為急速的認知功能衰退與意識波動:

1.身體因素:如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肝腎代謝異常、 電解質失衡、低血氧症

2.藥物或酒精因素:如安眠藥、鎮靜劑、麻醉止痛藥物, 或酒精中毒與戒斷

3.神經系統疾患:如腦中風、腦傷、癲癇或癲癇後狀態、腦部感染

4.環境與心理因素:如環境突然改變、長期失眠、 劇烈疼痛或恐慌,以及失明、失聰或過度吵雜的環境

譫妄的典型表現包括對人、事、時、地出現混淆,或日夜顛倒、 注意力分散、情緒起伏不定、幻聽幻視,甚至夜晚吵鬧、白天嗜睡。 若家中長輩或失智症患者出現這些急性變化,應立即就醫, 由醫療團隊查明誘因並對症治療。鄭昶傑醫師強調, 治療時除針對原發病因,如積極控制感染、矯正代謝異常、 預防腦中風與頭部外傷、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有效控制疼痛等。 更可透過改善環境,如適當照明、在房內明顯處設置時鐘與日曆, 協助患者對時間與空間產生正確感知,皆能有效緩解譫妄, 改善病況。

▌單株抗體新藥問世,僅適用早期患者
《忘了我記得》劇中醫師提及有自費藥物可以幫助阿茲海默症治療, 回歸現實層面又有哪些自費藥物有助患者的病情呢?  鄭昶傑醫師指出,目前衛福部已核准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新藥lec anemab 與donanemab使用, 兩者主要透過針對清除或減少大腦中β類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沉積,來達到延緩病程的效果,適用於β-類澱粉 蛋白造成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 患者必須藉由正子斷層掃描 (PET) 或腦脊髓液檢測顯示有β-類澱粉蛋白堆積的徵象, 但若失智程度達到中度以上,或是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症, 或是曾經中風、腦部有微出血點,或是同時攜帶兩個APOE ε4 等位基因的患者,因發生副作用風險更高,不建議使用。 而使用這兩種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腦出血與腦水腫, 需經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

▌長照非單打獨鬥 團隊與資源才是支柱
劇中謝盈萱選擇一肩扛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喚起許多照顧者共鳴。 鄭昶傑醫師提醒,若經醫師診斷失智症, 家屬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 除了要提出醫師的失能或失智診斷證明外,還會進行專業需求評估, 確定長照等級(1~8級)後,2級以上者即可搭配多元服務: 居家照顧、居家護理、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團體課程與日間照顧、 社區關懷據點、褓姆到宅、送餐服務、輔具租借、 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交通接送、喘息服務(含夜間喘息)。 這些資源能讓照顧者在團隊合作與社區支持下分擔壓力, 不必獨自承擔沈重負擔,也可持續關注自身身心健康。 鄭昶傑醫師表示,「除了親情的陪伴外, 再加上跨專業的合作與長照資源的支持, 就能給最親愛的家人帶來最好的照顧。」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鄭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