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忘了我記得》喚起失智照護共鳴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顯示,台灣 18 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 50.8%,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腰圍超標、體脂過高。另一方面,骨質疏鬆也逐年威脅國人健康,推估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常在出現骨折後才被發現,造成生活品質與醫療負擔的雙重打擊。 為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恩主公醫院於今(9/17)正式啟用全新升級的「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質密度儀 ),院長楊純豪表示,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醫院將持續投入資源,陸續引進高階醫療儀器,提升服務量能與精準度。此次的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不僅強化骨質檢測,更納入肌肉量、體脂率,以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讓醫師更全面掌控病人狀況。楊院長強調,醫院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預防先行,透過檢測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避免進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期治療階段。 ▌足跟式骨密度檢測僅能做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BMI不高不代表內臟脂肪低  骨質疏鬆若忽視,容易導致骨折,進而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70 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定期的骨密度篩檢能及早預防骨折與併發症。而一般健檢或社區篩檢常見的「足跟式骨密度檢測」,雖然快速、無痛、無輻射,測量部位屬於足跟周圍骨骼,與臨床最為關鍵的「髖關節、脊椎骨密度」相關性有限,屬於提供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現代人外觀或許「不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 也不高,但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就可能陷入「隱形肥胖」危機。這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內臟脂肪堆積在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造成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DXA全方位檢測 計算10年內骨折機率 內臟脂肪與肌肉量一併監測放射科主任陳志彥指出,「最新一代的DXA骨質密度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台掃描、多重數據」,同時具備「骨質密度+體組成」雙功能,是目前國際與台灣臨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工具,其誤差率通常低於1-2 %,不僅能協助骨質疏鬆早期發現,也能針對肌少症、肥胖、代謝風險進行完整評估,提供臨床治療與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其具備多項新功能如下: 骨折風險評估:可計算 10 年內骨折機率,協助醫師制定預防策略。 全身組成分析:可同時測量肌肉量、脂肪率、內臟脂肪,用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的追蹤。 肌少症判讀:利用 ASMI(四肢骨骼肌指數)評估肌肉量,協助早期介入。 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包含青少年髖關節檢測,以及人工關節植入物分析,應用範圍更廣。 同時,臨床檢測時間可由過去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檢測效率提升,增加病人舒適度。此外,儀器內建大量數據比對系統,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的變化,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呼籲民眾善用檢測資源 提早掌握健康醫療團隊提醒,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DXA 骨質密度儀不僅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也能讓醫師依據個人化結果給予運動、營養與藥物治療建議,協助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即早期預防。恩主公醫院將持續與社區攜手,讓「早篩檢、早預防、早治療」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步。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骨鬆與肥胖雙夾擊 醫院升級儀器守護健康 2025-09-18 2026-09-18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醫師提醒:健忘不等同於老化,早期辨識阿茲海默症與譫妄是關鍵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沒關係,你什麼都不記得沒關係,你只要記得, 你女兒很愛你就好了。」 這句觸動人心的台詞來自由雙金影后謝盈萱與秦漢主演的影集《 忘了我記得》,劇中女兒面對罹患阿茲海默症, 記憶開始退化的父親,令人動容。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鄭昶傑醫師指出,劇中情節雖源自戲劇創作, 卻也真實反映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 無數家庭正面臨的失智照顧挑戰與情感壓力。

▌台灣失智症患者逾35萬 2031、2041年人數預期將大幅攀升
根據衛福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目前台灣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 者,其中超過七成為阿茲海默症,等同至少24萬人正面臨記憶與生 活功能退化挑戰。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迅速攀升,85歲以上長 者盛行率達23.2%,女性(9.36%)也高於男性(6. 35%)。未來幾年,失智人口預計將在2031年突破47萬人、 2041年將近68萬人,加上六成以上患者合併行為症狀( 如幻覺、日夜顛倒、情緒混亂), 對照顧者和整體醫療體系構成龐大壓力。

▌健忘不等同於老化!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記憶、 思考能力和行為。鄭昶傑醫師指出, 阿茲海默症分為一般型和早發型,一般型好發於65歲以上, 約佔所有阿茲海默症病例的 90% 以上。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風險明顯上升,到了85歲以上約 30-50%;早發型的發病年齡為65歲以下, 約佔所有病例的不到5%,有時與遺傳基因突變(如:APP、PS EN1、PSEN2基因)相關。

《忘了我記得》女主角一度認為父親僅是單純老化與健忘, 而現實層面該如何判讀家人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呢?  鄭昶傑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早期常見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喪失、 反覆提問、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變差、對時間與地點混淆等。 正常老化會出現「偶爾想不起來,但事後能回憶」的情況, 而阿茲海默症患者則會完全遺忘,甚至否認曾發生過。 若家中長輩出現類似情況, 家屬可先上醫療院所網站下載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先行自我篩檢,或前往當地衛生所做AD-8量表, 結果異常患者會轉介至醫院神經科記憶門診診治, 亦可直接掛號神經內科由醫師現場執行SPMSQ失智症篩檢量表, 並由醫師進一步評估與診斷。

▌若症狀突變劇烈,恐為譫妄導致的急性惡化
在劇中,秦漢飾演的父親曾突然出現情緒混亂、幻覺、喃喃自語、 日夜顛倒等所謂「譫妄」(delirium)現象。 一般民眾又該如何注意家人的身體狀況呢?鄭昶傑醫師表示, 高齡長者與失智症患者本身就是譫妄的高風險族群, 一旦遭遇下列誘發因素,就更容易突然發生譫妄, 表現為急速的認知功能衰退與意識波動:

1.身體因素:如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肝腎代謝異常、 電解質失衡、低血氧症

2.藥物或酒精因素:如安眠藥、鎮靜劑、麻醉止痛藥物, 或酒精中毒與戒斷

3.神經系統疾患:如腦中風、腦傷、癲癇或癲癇後狀態、腦部感染

4.環境與心理因素:如環境突然改變、長期失眠、 劇烈疼痛或恐慌,以及失明、失聰或過度吵雜的環境

譫妄的典型表現包括對人、事、時、地出現混淆,或日夜顛倒、 注意力分散、情緒起伏不定、幻聽幻視,甚至夜晚吵鬧、白天嗜睡。 若家中長輩或失智症患者出現這些急性變化,應立即就醫, 由醫療團隊查明誘因並對症治療。鄭昶傑醫師強調, 治療時除針對原發病因,如積極控制感染、矯正代謝異常、 預防腦中風與頭部外傷、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有效控制疼痛等。 更可透過改善環境,如適當照明、在房內明顯處設置時鐘與日曆, 協助患者對時間與空間產生正確感知,皆能有效緩解譫妄, 改善病況。

▌單株抗體新藥問世,僅適用早期患者
《忘了我記得》劇中醫師提及有自費藥物可以幫助阿茲海默症治療, 回歸現實層面又有哪些自費藥物有助患者的病情呢?  鄭昶傑醫師指出,目前衛福部已核准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新藥lec anemab 與donanemab使用, 兩者主要透過針對清除或減少大腦中β類澱粉樣蛋白(β- amyloid)沉積,來達到延緩病程的效果,適用於β-類澱粉 蛋白造成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 患者必須藉由正子斷層掃描 (PET) 或腦脊髓液檢測顯示有β-類澱粉蛋白堆積的徵象, 但若失智程度達到中度以上,或是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症, 或是曾經中風、腦部有微出血點,或是同時攜帶兩個APOE ε4 等位基因的患者,因發生副作用風險更高,不建議使用。 而使用這兩種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腦出血與腦水腫, 需經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

▌長照非單打獨鬥 團隊與資源才是支柱
劇中謝盈萱選擇一肩扛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喚起許多照顧者共鳴。 鄭昶傑醫師提醒,若經醫師診斷失智症, 家屬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 除了要提出醫師的失能或失智診斷證明外,還會進行專業需求評估, 確定長照等級(1~8級)後,2級以上者即可搭配多元服務: 居家照顧、居家護理、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團體課程與日間照顧、 社區關懷據點、褓姆到宅、送餐服務、輔具租借、 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交通接送、喘息服務(含夜間喘息)。 這些資源能讓照顧者在團隊合作與社區支持下分擔壓力, 不必獨自承擔沈重負擔,也可持續關注自身身心健康。 鄭昶傑醫師表示,「除了親情的陪伴外, 再加上跨專業的合作與長照資源的支持, 就能給最親愛的家人帶來最好的照顧。」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鄭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