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暑期熱傷害拉警報!國中生戶外活動中暑送急診 醫籲:兒童為高風險族群,家長應提高警覺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花蓮災後的「鏟子超人」行動感動全台。來自彰化的78歲楊阿公,為了協助災區重建,從家鄉騎著鐵馬啟程,輾轉抵達花蓮投入清淤;另一位90歲老翁帶著鏟子,在火車站月台等車準備前往災區支援的畫面,也在社群瘋傳。   兩位長者以體力與愛心展現台灣人的韌性,他們穩健的骨力與持久的行動力令人敬佩,靠的其實不只是精神力量,更是健康穩固的骨骼支撐。恩主公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提醒:「鏟子再輕,骨頭不能鬆。要活得久、動得久,就要顧好骨本。」   ▌骨鬆是沉默的殺手  年長族群應定期檢測骨密度 恩主公醫院骨科黃昶昱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質流失、骨頭變脆的慢性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它在無聲中偷走骨本,直到發生骨折才被發現。他指出,據研究骨鬆造成的失能,危害健康餘命的程度僅次於肺癌,甚至高於乳癌與大腸癌。而據醫界統計,我國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最高、全球第九,骨質疏鬆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   黃昶昱醫師強調,特別是年長女性要注意骨鬆問題。女性在停經後,體內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雌激素(Estrogen)濃度會急遽下降,導致骨密度快速降低。臨床上常見女性長者僅僅「跌坐」或輕微受力後就出現嚴重背痛,連翻身、起身都需他人攙扶,疼痛甚至持續數月,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他分享一位個案:72歲林女士(化名)長期背痛,特別在做家事時更感不適,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為多節脊椎壓迫性骨折,且過去因未治療導致癒合不良。進一步接受DXA骨質密度儀的檢查發現,她的骨密度已達嚴重骨質疏鬆程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骨水泥灌注手術(Vertebroplasty)後,林女士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行走、恢復食慾,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黃昶昱醫師提醒,骨質疏鬆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就能有效降低骨折發生率。他呼籲:「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都應定期做骨密度檢測」,並指出接近停經的女性或50歲以上的男性有體重過輕 ( BMI <18.5 )、容易骨折情況、使用類固醇、甲狀腺疾病、風濕免疫疾病等身體狀況的民眾,也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及早評估與介入治療,以守住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營養師教你顧骨本   吃得對、動得勤、不跌倒 想要維持骨密度,保持最佳行動力,飲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恩主公醫院營養師林美怡表示,鈣質是骨骼的主要原料,99%儲存在骨頭與牙齒中。年齡增長若攝取不足,又缺乏維生素D與運動,就會讓骨質流失速度遠超過生成。   她提出「顧骨本三要訣」: (1)   吃得對——成人每日應攝取約1000毫克鈣質,從牛奶、優格、小魚乾等食物中補充鈣質,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從蛋黃、鯖魚、鮭魚等補充維生素D,以及從深綠蔬菜、豆腐、堅果類等補充鎂,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同時,應避免過量咖啡、碳酸飲料與高鹽飲食。 (2)   動得勤——每週至少三次負重或抗阻力運動,如快走、太極、深蹲、爬樓梯或啞鈴訓練,可刺激骨細胞活化。此外,每日適度曬太陽15分鐘,也能促進身體生成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 (3)   不跌倒——保持居家明亮、防滑,浴室加裝扶手,同時培養下肢肌力與平衡感,降低跌倒骨折風險。 營養師林美怡補充,想讓骨本更穩固,不僅要吃對,更要吃得夠。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年)」資料,台灣三歲以上族群的鈣攝取量皆未達建議量,而參照衛福部建議,不同年齡的每日鈣質攝取量,10~12歲為1,000毫克;13~18歲則增加為1,200毫克;成人 (19歲以上) 則為1,000毫克。她建議,應透過每日兩份乳品、豆製品與深綠蔬菜等食物來補足基礎骨本營養,避免因長期缺鈣導致骨質逐漸流失。她提醒:「骨頭不像皮膚會自癒,流失了就回不來。預防骨鬆,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恩主公醫院10/29舉辦「骨鬆日」活動 邀民眾守護骨本 為倡導民眾關心骨鬆健康議題,並響應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精神,恩主公醫院將於10月29日(週三)上午8點半至中午12點於門診大樓1樓大廳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58號) 舉辦「恩主公醫院骨鬆日:保骨大作戰」活動,邀請民眾一起關心骨骼健康。   活動當天,骨科黃昶昱醫師將主講「保骨不骨折 - 作伙對抗骨質疏鬆症」教民眾認識骨質疏鬆的風險,並營養師林美怡主講「保鈣防跌大作戰」,解析如何透過飲食打造好骨力;最後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團隊——歐姝延、彭君亭、陳美晴三位治療師示範防跌運動與肌力訓練,教大家如何提升骨密度與穩定度。 現場並提供足踝式骨密度測量、骨折風險計算、衛教師諮詢、肌少症篩檢及骨鬆巡迴車檢測服務,活動免費參加,名額有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恩主公醫院提醒:「骨鬆雖無聲,卻會偷走行動力。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保骨、不骨折!」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鏟子超人也需要!醫:骨鬆無聲殺手 定期檢測骨密度 2025-10-22 2026-10-22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0-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隨著夏季氣溫節節攀升,兒童熱傷害事件頻傳。醫師提醒,從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到中暑,這是一個連續性的熱傷害光譜,一旦處置不當或延誤就醫,恐將危及生命。

▌戶外夏令營驚魂記 國中生熱中暑緊急送醫

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分享,過去一名就讀國中的男學生參加暑期夏令營,在36度高溫曝曬下從事戶外球類活動約40分鐘後,突然出現頭暈、四肢無力、小腿抽筋等初期熱傷害症狀,隨後出現噁心、臉色蒼白,雖大量出汗,但皮膚觸感冰冷,體溫飆升至接近39度,心跳也明顯加快。現場教師立即將其轉移至通風的室內空間進行降溫處置,並補充電解質飲料,惟男童狀況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持續嘔吐、反應遲緩等神智異常症狀,最終由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急診。

經醫療團隊立即執行快速降溫、靜脈輸液與生理監測後,病童體溫逐步恢復穩定,嘔吐停止,意識清醒,經住院觀察一晚後順利出院。該案例凸顯兒童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若忽視適當的預防措施,熱傷害症狀可能迅速惡化,進而演變為具生命危險的中暑。

▌兒童體溫調節能力差 面對高溫更易熱傷害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資料顯示,2024年夏季 (6月至8月) 熱傷害就醫人數達2,668人,今年最新夏季數據6月至7月13日,亦有1,022人。隨著地球人口爆增,溫室效應影響下氣溫逐年升高,由NASA發布的2024年夏季氣溫報告,8 月創下單月氣溫新高,為地球自 188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今年的高溫亦不容小覷,熱傷害已是現代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

孫義文醫師指出,相較成人,兒童的身體面積較小、體熱容易累積,加上汗腺尚未發育成熟,散熱效率較差;神經系統對高溫的感知與反應也不如成人靈敏,對身體不適警訊常難以察覺。此外,孩童活動量大、常過度投入遊戲,導致忽略補充水分與適時休息,進一步提高熱傷害風險。

▌熱傷害分級說明 辨識徵兆及早處置是關鍵 

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層級:

  1. 熱痙攣:因大量流汗導致電解質(如鈉、鉀)流失,引起肌肉抽筋,常見於小腿、手臂。
  2. 熱暈厥:血壓驟降造成短暫昏倒,體溫通常正常。
  3. 熱衰竭:水分與電解質補充不足,出現大量出汗、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升高但通常不超過40°C。
  4. 中暑:體溫超過40°C,合併意識混亂,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類型,可能引發休克與器官衰竭,需立即就醫。

▌吹冷氣也可能中暑!室內熱傷害案例不容忽視

醫師提醒,即使在家中開冷氣,也不能完全排除熱傷害風險。若室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加上長時間未補水或穿著不當,仍可能造成體溫升高,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更須留意衣物調整與環境溫度變化。

若孩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送醫:

  1. 體溫 ≥ 40°C
  2. 意識模糊、反應遲緩、昏睡或無法叫醒
  3. 持續嘔吐、抽搐或癲癇發作
  4. 極度虛弱、無法站立或行走
  5.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但脈搏微弱

延誤處置恐引發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暑期出遊攜帶裝備與補水原則

為降低熱傷害風險,恩主公醫院建議孩童暑假外出時,應準備以下用品:

l   保溫水瓶與含電解質飲料

l   遮陽帽、透氣衣物、防曬用品

l   急救用品(退燒藥、冰敷袋等)

l   攜帶式電風扇、小型噴霧瓶

補水原則如下:

  1. 活動前一小時補充水分約400–600ml
  2. 活動中每15–20分鐘補充200–300ml
  3. 國小學童每日應攝取至少1500ml水分,高溫或劇烈活動時建議提升至2000ml以上
  4. 儘量避免含糖飲料,以白開水為主

孫義文醫師強調,預防熱傷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覺」、「及早辨識」與「即時因應」。暑假期間,家長與師長應主動關注孩童健康狀況,並落實熱傷害防治觀念,守護孩子平安度過酷暑高溫,避免遺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