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消息 > 2025年媒体报导 > 铲子超人也需要!医:骨松无声杀手 定期检测骨密度 2025-10-22
花莲灾后的「铲子超人」行动感动全台。来自彰化的78岁杨阿公,为了协助灾区重建,从家乡骑著铁马启程,辗转抵达花莲投入清淤;另一位90岁老翁带著铲子,在火车站月台等车准备前往灾区支援的画面,也在社群疯传。
两位长者以体力与爱心展现台湾人的韧性,他们稳健的骨力与持久的行动力令人敬佩,靠的其实不只是精神力量,更是健康稳固的骨骼支撑。恩主公医院骨质疏松照护中心提醒:「铲子再轻,骨头不能松。要活得久、动得久,就要顾好骨本。」
▌骨松是沉默的杀手 年长族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
恩主公医院骨科黄昶昱医师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质流失、骨头变脆的慢性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在无声中偷走骨本,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他指出,据研究骨松造成的失能,危害健康余命的程度仅次於肺癌,甚至高於乳癌与大肠癌。而据医界统计,我国髋部骨折发生率为亚洲最高、全球第九,骨质疏松是现代人不可忽视的健康议题。
黄昶昱医师强调,特别是年长女性要注意骨松问题。女性在停经后,体内能减缓骨质流失的雌激素(Estrogen)浓度会急遽下降,导致骨密度快速降低。临床上常见女性长者仅仅「跌坐」或轻微受力后就出现严重背痛,连翻身、起身都需他人搀扶,疼痛甚至持续数月,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他分享一位个案:72岁林女士(化名)长期背痛,特别在做家事时更感不适,就医检查后才发现为多节脊椎压迫性骨折,且过去因未治疗导致愈合不良。进一步接受DXA骨质密度仪的检查发现,她的骨密度已达严重骨质疏松程度。在医师建议下接受微创骨水泥灌注手术(Vertebroplasty)后,林女士手术当天即可下床行走、恢复食欲,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黄昶昱医师提醒,骨质疏松若能早期发现并治疗,就能有效降低骨折发生率。他呼吁:「65岁以上女性或70岁以上男性都应定期做骨密度检测」,并指出接近停经的女性或50岁以上的男性有体重过轻 ( BMI <18.5 )、容易骨折情况、使用类固醇、甲状腺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身体状况的民众,也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早评估与介入治疗,以守住行动力与生活品质。
▌营养师教你顾骨本 吃得对、动得勤、不跌倒
想要维持骨密度,保持最佳行动力,饮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恩主公医院营养师林美怡表示,钙质是骨骼的主要原料,99%储存在骨头与牙齿中。年龄增长若摄取不足,又缺乏维生素D与运动,就会让骨质流失速度远超过生成。
她提出「顾骨本三要诀」:
(1) 吃得对——成人每日应摄取约1000毫克钙质,从牛奶、优格、小鱼干等食物中补充钙质,并均衡摄取六大类食物,从蛋黄、鲭鱼、鲑鱼等补充维生素D,以及从深绿蔬菜、豆腐、坚果类等补充镁,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同时,应避免过量咖啡、碳酸饮料与高盐饮食。
(2) 动得勤——每周至少三次负重或抗阻力运动,如快走、太极、深蹲、爬楼梯或哑铃训练,可刺激骨细胞活化。此外,每日适度晒太阳15分钟,也能促进身体生成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
(3) 不跌倒——保持居家明亮、防滑,浴室加装扶手,同时培养下肢肌力与平衡感,降低跌倒骨折风险。
营养师林美怡补充,想让骨本更稳固,不仅要吃对,更要吃得够。根据卫福部国民健康署「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106–109年)」资料,台湾三岁以上族群的钙摄取量皆未达建议量,而参照卫福部建议,不同年龄的每日钙质摄取量,10~12岁为1,000毫克;13~18岁则增加为1,200毫克;成人 (19岁以上) 则为1,000毫克。她建议,应透过每日两份乳品、豆制品与深绿蔬菜等食物来补足基础骨本营养,避免因长期缺钙导致骨质逐渐流失。她提醒:「骨头不像皮肤会自愈,流失了就回不来。预防骨松,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恩主公医院10/29举办「骨松日」活动 邀民众守护骨本
为倡导民众关心骨松健康议题,并响应10月20日世界骨松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精神,恩主公医院将於10月29日(周三)上午8点半至中午12点於门诊大楼1楼大厅 (新北市三峡区中山路258号) 举办「恩主公医院骨松日:保骨大作战」活动,邀请民众一起关心骨骼健康。
活动当天,骨科黄昶昱医师将主讲「保骨不骨折 - 作伙对抗骨质疏松症」教民众认识骨质疏松的风险,并营养师林美怡主讲「保钙防跌大作战」,解析如何透过饮食打造好骨力;最后由复健科物理治疗团队——欧姝延、彭君亭、陈美晴三位治疗师示范防跌运动与肌力训练,教大家如何提升骨密度与稳定度。
现场并提供足踝式骨密度测量、骨折风险计算、卫教师谘询、肌少症筛检及骨松巡回车检测服务,活动免费参加,名额有限,欢迎民众踊跃报名参加。恩主公医院提醒:「骨松虽无声,却会偷走行动力。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保骨、不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