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師曝高危險族群與5大高風險因素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花蓮災後的「鏟子超人」行動感動全台。來自彰化的78歲楊阿公,為了協助災區重建,從家鄉騎著鐵馬啟程,輾轉抵達花蓮投入清淤;另一位90歲老翁帶著鏟子,在火車站月台等車準備前往災區支援的畫面,也在社群瘋傳。   兩位長者以體力與愛心展現台灣人的韌性,他們穩健的骨力與持久的行動力令人敬佩,靠的其實不只是精神力量,更是健康穩固的骨骼支撐。恩主公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提醒:「鏟子再輕,骨頭不能鬆。要活得久、動得久,就要顧好骨本。」   ▌骨鬆是沉默的殺手  年長族群應定期檢測骨密度 恩主公醫院骨科黃昶昱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質流失、骨頭變脆的慢性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它在無聲中偷走骨本,直到發生骨折才被發現。他指出,據研究骨鬆造成的失能,危害健康餘命的程度僅次於肺癌,甚至高於乳癌與大腸癌。而據醫界統計,我國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最高、全球第九,骨質疏鬆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   黃昶昱醫師強調,特別是年長女性要注意骨鬆問題。女性在停經後,體內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雌激素(Estrogen)濃度會急遽下降,導致骨密度快速降低。臨床上常見女性長者僅僅「跌坐」或輕微受力後就出現嚴重背痛,連翻身、起身都需他人攙扶,疼痛甚至持續數月,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他分享一位個案:72歲林女士(化名)長期背痛,特別在做家事時更感不適,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為多節脊椎壓迫性骨折,且過去因未治療導致癒合不良。進一步接受DXA骨質密度儀的檢查發現,她的骨密度已達嚴重骨質疏鬆程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骨水泥灌注手術(Vertebroplasty)後,林女士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行走、恢復食慾,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黃昶昱醫師提醒,骨質疏鬆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就能有效降低骨折發生率。他呼籲:「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都應定期做骨密度檢測」,並指出接近停經的女性或50歲以上的男性有體重過輕 ( BMI <18.5 )、容易骨折情況、使用類固醇、甲狀腺疾病、風濕免疫疾病等身體狀況的民眾,也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及早評估與介入治療,以守住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營養師教你顧骨本   吃得對、動得勤、不跌倒 想要維持骨密度,保持最佳行動力,飲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恩主公醫院營養師林美怡表示,鈣質是骨骼的主要原料,99%儲存在骨頭與牙齒中。年齡增長若攝取不足,又缺乏維生素D與運動,就會讓骨質流失速度遠超過生成。   她提出「顧骨本三要訣」: (1)   吃得對——成人每日應攝取約1000毫克鈣質,從牛奶、優格、小魚乾等食物中補充鈣質,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從蛋黃、鯖魚、鮭魚等補充維生素D,以及從深綠蔬菜、豆腐、堅果類等補充鎂,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同時,應避免過量咖啡、碳酸飲料與高鹽飲食。 (2)   動得勤——每週至少三次負重或抗阻力運動,如快走、太極、深蹲、爬樓梯或啞鈴訓練,可刺激骨細胞活化。此外,每日適度曬太陽15分鐘,也能促進身體生成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 (3)   不跌倒——保持居家明亮、防滑,浴室加裝扶手,同時培養下肢肌力與平衡感,降低跌倒骨折風險。 營養師林美怡補充,想讓骨本更穩固,不僅要吃對,更要吃得夠。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6–109年)」資料,台灣三歲以上族群的鈣攝取量皆未達建議量,而參照衛福部建議,不同年齡的每日鈣質攝取量,10~12歲為1,000毫克;13~18歲則增加為1,200毫克;成人 (19歲以上) 則為1,000毫克。她建議,應透過每日兩份乳品、豆製品與深綠蔬菜等食物來補足基礎骨本營養,避免因長期缺鈣導致骨質逐漸流失。她提醒:「骨頭不像皮膚會自癒,流失了就回不來。預防骨鬆,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恩主公醫院10/29舉辦「骨鬆日」活動 邀民眾守護骨本 為倡導民眾關心骨鬆健康議題,並響應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精神,恩主公醫院將於10月29日(週三)上午8點半至中午12點於門診大樓1樓大廳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58號) 舉辦「恩主公醫院骨鬆日:保骨大作戰」活動,邀請民眾一起關心骨骼健康。   活動當天,骨科黃昶昱醫師將主講「保骨不骨折 - 作伙對抗骨質疏鬆症」教民眾認識骨質疏鬆的風險,並營養師林美怡主講「保鈣防跌大作戰」,解析如何透過飲食打造好骨力;最後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團隊——歐姝延、彭君亭、陳美晴三位治療師示範防跌運動與肌力訓練,教大家如何提升骨密度與穩定度。 現場並提供足踝式骨密度測量、骨折風險計算、衛教師諮詢、肌少症篩檢及骨鬆巡迴車檢測服務,活動免費參加,名額有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恩主公醫院提醒:「骨鬆雖無聲,卻會偷走行動力。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保骨、不骨折!」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鏟子超人也需要!醫:骨鬆無聲殺手 定期檢測骨密度 2025-10-22 2026-10-22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10-22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4400.html

文/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美國《Journal of Medicine (medtigo)》一項分析2004-2023年Google Trends的搜尋研究,每年7月「泌尿道感染」(UTI)相關的搜尋熱度達到年度高峰;另根據國內2019年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氣候與女性泌尿道感染之相關性研究亦指出,夏季溫度升高與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生率顯著相關,發生率最高亦集中於7月,而8月也同樣偏高,在炎夏高溫中,民眾除了需要防曬、防中暑外,更要警覺泌尿道感染悄然上身的風險。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形增加,讓泌尿道感染風險大幅上升。「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甚至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葉醫師也特別提醒泌尿道感染的5大高風險因素,請民眾不可輕忽:

  1.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
    流汗量增加導致尿量減少、濃度上升,使膀胱成為細菌溫床。而預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為多喝水,每日補充2,000-3,000 c.c. 白開水,多排尿以減少膀胱細菌滋生,降低感染機率。
  2. 習慣性憋尿
    長時間不排尿會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讓細菌有機會繁殖與黏附,增加感染風險。
  3. 如廁習慣不當
    女性如廁由後往前擦拭,會將肛門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提升感染機率。
  4.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
    性行為本身會讓肛門與會陰部細菌進入尿道口,事前事後若未排尿沖洗細菌,容易感染。
  5. 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導致尿液滯留的生理問題
    中老年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導致尿液殘留,也會增加細菌滋生與感染風險。

▌性別與年齡影響感染風險 男女症狀略有不同
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依感染部位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由於生理結構不同,女性尿道僅約4公分,細菌更快由尿道進入膀胱,因此女性較易泌尿道感染,並常合併膀胱炎;而男性雖尿道較長,但若有攝護腺肥大,可能導致尿液殘留,無法將尿液中的細菌完全排出體外,增加感染風險,尤其一般男性四十歲以後,攝護腺就會開始肥大,需特別注意。

此外,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經過性行為傳染的性病,常見是淋病或是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狀為排尿時會尿道疼痛、灼熱感、頻尿、排尿困難等症狀並出現黃色混濁膿狀的尿道分泌物。淋病經由性行為傳染到女性,則會引起子宮頸炎,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若合併高燒或腰痛,建議及早就醫。

▌感染科提供整合診療 反覆感染要警覺 可能是腫瘤或泌尿道結核
泌尿道感染依症狀輕重與病人性別,可選擇不同科別就診。一般女性可至婦產科或泌尿科,男性則建議至泌尿科檢查。若為反覆感染、合併發燒或有慢性疾病史者,則可由感染科提供更全面診療與追蹤。

葉國明醫師指出,感染科擅長處理如抗藥性菌株、菌血症等複雜感染,也能協助分析尿液與血液培養結果,釐清是否為感染性疾病。若症狀反覆發作卻無細菌培養陽性結果,便不能單純視為「感染未治癒」,此時應懷疑是否另有非感染性原因,例如泌尿道結核或膀胱腫瘤。此外,如果經常出現血尿,卻沒有其他泌尿道感染的疼痛感,且尿液也未培養出細菌,就應進一步進行膀胱鏡檢查,確認是否為膀胱癌,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

▌性行為後泌尿道感染風險上升 個案提醒注意衛生與清潔
生活習慣與性行為衛生也對泌尿道感染有重大影響。葉國明醫師提醒,建議性行為前後排尿,有助於將尿道口附近的細菌隨尿液排出,降低感染機率。臨床上曾遇到一位年約三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並非傳統高風險族群,卻經常於性行為後出現泌尿道感染。經醫師詳細詢問與檢查後,發現與性行為模式及清潔習慣有關。建議其性行為前後增加排尿與清潔頻率,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考慮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之後感染情形明顯改善。

▌泌尿道感染可預防 發作頻繁應即早就醫
泌尿道感染通常經由口服抗生素治療3至7天即可改善。但若症狀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發燒、腰痛等全身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接受完整評估。

葉國明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保持充足飲水、避免憋尿、注意個人衛生與性行為清潔,是防範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