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动态消息
2
2025年媒体报导
3
响应411国际巴金森症日 R基金会启动「过暮不忘」行动,推广有效运动对抗神经退化4
http://www.mse.org.tw/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rTMS_重复式经颅磁刺激治疗图/文 恩主公医院提供 今日(9/10)为世界自杀防治日,根据卫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报告显示,自杀(蓄意自我伤害)再度进入我国十大死因,其中在15–24岁与25–44岁两组年龄层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现年轻化趋势。恩主公医院精神科王品洋医师表示,从临床和统计显示导致自杀的两大关键:第一是忧郁症或忧郁情绪的累积,第二是生活压力叠加,青壮年族群常见的压力源包括学业与初入职场的不适应、人际情感的冲突与挫折、社群媒体带来的比较与负评,以及家庭与经济责任等,长期下来会推升危机,让人逐渐陷入忧郁、焦虑,甚至萌生自我伤害的念头。   ▌临床案例:青年工程师陷情绪低谷 rTMS治疗协助其重返职场 在门诊中,常见 18 岁以上的年轻上班族因失眠、食欲下降、专注力变差而求诊。王品洋医师指出,一名20多岁的科技业新鲜人因连续加班,以及绩效压力陷入情绪低落与自我怀疑,虽尝试药物治疗但副作用使其难以持续。评估后,团队启动整合介入:先稳定规划药物,并同时安排心理谘商,协助他学习压力调适与职场应对;另导入 rTMS(重复式经颅磁刺激治疗)作为辅助。rTMS 为非侵入性治疗,透过线圈在头皮上产生磁场,刺激与情绪调控相关的大脑区域,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忧郁与认知低落有明显改善。依国际上的治疗建议,完整疗程多为 20 次以上,本院采周一到五每日一次之排程,患者可预约固定时段由专业技术人员执行,无须每日挂号;该个案在第 12~13 次已见情绪量表明显回升,约一个多月顺利重返工作岗位。   ▌非侵入治疗结合心理谘商 让忧郁症复健更完整 王品洋医师强调,rTMS 并非取代,而是与「药物+心理治疗」的互补选项,特别适合对药物反应有限、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者。治疗设计会同时检视睡眠卫教、作息与压力源,并在症状缓解后持续以心理谘商巩固职场与人际调适,降低复发风险。临床也观察到,当个案处於情绪低谷时,更容易放大网路负评或比较文化带来的冲击,若能在治疗早期同步处理社群媒体压力与情绪辨识,成效更稳定。   ▌情绪健检概念:低落持续两周以上就该就医 如何判断该不该就医?王品洋医师建议,把心理健康当作如同生理健康一般,也需要定期「情绪健检」:若明显的情绪低落超过两周、对原本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并影响到睡眠、食欲、社交或工作学业表现,就应尽早求助。平日也可运用线上自评量表做初步筛检;即使尚未达疾病诊断,专业人员亦能提供压力管理、环境调整与因应技巧,避免小火苗变大火。身为亲友应扮演「倾听与陪伴」角色让对方感受理解与接纳、「避免责备与轻忽」导致加深其孤立感、「鼓励就医」寻求专业治疗与谘商,若当事人有自伤行为应立即送急诊处理。   ▌政府资源补助免费心理谘商  助青壮年远离忧郁情绪 在资源面,恩主公医院参与卫福部「15–45 岁青壮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部分名额每人 3 次政府补助的免费心理谘商(仅收挂号费),服务项目包含情绪与人际困扰、亲职教养、伴侣谘商、学业、工作、感情等压力调适。本院安排平日晚间与周六早诊时段,便利上班族就诊。王品洋医师说明,当前青壮族群承担多重角色,愿意踏出第一步往往不易,因此降低求助门槛、加速取得第一个晤谈与第一次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15岁到45岁有心理谘商需求的民众,可以洽询卫福部专属网站 ( https://sps.mohw.gov.tw/mhs )。   ▌早识别、早介入、早连结 让痛苦的情绪获得关注减少遗憾 王品洋医师再次呼吁,不要等到出现强烈的轻生意念才寻求协助;忧郁症可透过专业治疗获得改善,关键在於「早识别」忧郁或自杀的警讯、「早介入」及时展开治疗或辅助,以及「早连结」医疗、政府资源和亲友支持网络。若自身或亲友出现明显警讯——长时间情绪低落、兴趣与食欲显著改变、工作学业状况明显退步、反覆表达绝望或无价值感,请主动就医或拨打安心专线 1925(依旧爱我)寻求专业协助。恩主公医院将持续以心理治疗、药物与 rTMS 的整合照护,结合政府支持方案与社区资源,与社会各界携手守护青壮世代的心理健康。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青壮年自杀率居死因第二 rTMS治疗与心理谘商助远离忧郁低谷 2025-09-11 2026-09-11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为响应「
411日国际巴金森氏症日」,RBI瑞金抗龄照护基金会携手联合劝募,共同发起「过暮不忘・战胜帕金森氏症」系列活动,鼓励帕金森氏症患者运用多元复健策略延缓病情退化,同时呼吁社会大众及早养成运动习惯,预防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发生。

认识巴金森氏症 
不可逆的神经退化疾病,影响动作与生活品质

巴金森氏症是一种慢性且渐进性的神经退化疾病,主要源自大脑基底核的神经回路受损,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进而影响动作控制与肌肉协调。患者中后期常出现前倾姿势、小步步态、平衡不稳与身体不对称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基本日常生活,并提高跌倒风险。

四大常见姿势问题 
物理治疗师解析帕金森氏症动作障碍

在「巴金森氏症物理治疗工作坊」中,物理治疗师刘昕璇指出,帕金森氏症常见姿势障碍包括:

  1. 身体前倾(前屈姿势):头部与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跌倒风险增加。 
  2. 小步步态: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导致步伐缩短,行走困难。 
  3. 平衡能力下降:转弯或快速移动时容易失衡。 
  4. 身体偏斜:单侧姿势不对称,造成动作障碍与协调问题。

居家动作训练三式
早期介入复健,有效减缓退化与跌倒风险

刘昕璇建议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在疾病早期进行下列动作训练,改善姿势稳定性:

  1. 上下延伸:坐姿双手向上伸展,如摸天花板般延展脊柱,提升躯干稳定度。 
  2. 轴向旋转:坐姿扭转身体,改善脊椎灵活性与左右协调性。 
  3. 前后开合:配合呼吸节奏进行拱背与展胸动作,有助舒缓肌肉与稳定情绪。 

详细动作说明影片:R基金会 https://youtu.be/n6RnolqqDCU

多元复健方案启动
结合物理治疗、音乐、正念与瑜珈 提供全方位身心支持

运动与复健若能及早介入,不仅有助於改善步态、语言与营养吸收,也能延长生活自理能力与行动力。R基金会长期推动静心瑜珈、费登奎斯方法、音乐语言治疗与正念练习等工作坊,提供帕友从身到心的整合照护。

研究证实,太极、瑜珈、跑步、北欧健走、桌球及虚拟实境体感游戏….等多样化运动,都能有效提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品质。

帕友感性分享:「我原本连走路都困难,透过音乐治疗和步态训练,我现在不仅能行走,还能随著音乐跳舞,这真的是我人生中的奇迹!」

静心瑜珈打破距离限制
线上课程连结全台帕友稳定情绪、提升身心健康

除了实体课程外,R基金会也开设线上静心瑜珈课程,让帕友突破时空限制,与全台伙伴一起练习。学员表示:「透过静心瑜珈的呼吸练习、冥想与梵唱,我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这些练习彷佛是内在良药,帮助我稳定身心。」

运动是最好的药
搭配规律用药与运动,延缓退化、延长蜜月期

刘昕璇强调:「帕金森氏症的『蜜月期』大约持续七年,这段期间若能配合药物与有效运动,将显著提升日后的行动能力与独立性。」

复健专科医师谢宜熹也建议,患者每日应进行至少30分钟的「有觉知运动」(如正念、瑜珈、体感游戏等),可分次进行,提升效果。这些训练同时也有助於舒缓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是全人照护的重要一环。

全民关注帕金森 推动接力行动 
R基金会邀请你与帕友并肩同行、挺直前行

R基金会期盼透过系列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帕金森氏症的挑战与可行对策,协助患者稳定步态、改善动作障碍、重拾生活自信。 

让我们一起推动「过暮不忘・巴金森接力动起来」公益行动,陪伴帕友走得更稳、活得更好、心灵不孤单。

 

掌握最新公益活动与健康资讯,请追踪R基金会:

  • 官方网站:https://rf198.weebly.com/ 
  • FB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rbi198001 
  • 联络电话:04-22601983 / 0937-0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