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響應411國際巴金森症日 R基金會啟動「過暮不忘」行動,推廣有效運動對抗神經退化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顯示,台灣 18 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 50.8%,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腰圍超標、體脂過高。另一方面,骨質疏鬆也逐年威脅國人健康,推估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常在出現骨折後才被發現,造成生活品質與醫療負擔的雙重打擊。 為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恩主公醫院於今(9/17)正式啟用全新升級的「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質密度儀 ),院長楊純豪表示,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醫院將持續投入資源,陸續引進高階醫療儀器,提升服務量能與精準度。此次的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不僅強化骨質檢測,更納入肌肉量、體脂率,以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讓醫師更全面掌控病人狀況。楊院長強調,醫院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預防先行,透過檢測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避免進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期治療階段。 ▌足跟式骨密度檢測僅能做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BMI不高不代表內臟脂肪低  骨質疏鬆若忽視,容易導致骨折,進而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70 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定期的骨密度篩檢能及早預防骨折與併發症。而一般健檢或社區篩檢常見的「足跟式骨密度檢測」,雖然快速、無痛、無輻射,測量部位屬於足跟周圍骨骼,與臨床最為關鍵的「髖關節、脊椎骨密度」相關性有限,屬於提供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現代人外觀或許「不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 也不高,但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就可能陷入「隱形肥胖」危機。這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內臟脂肪堆積在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造成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DXA全方位檢測 計算10年內骨折機率 內臟脂肪與肌肉量一併監測放射科主任陳志彥指出,「最新一代的DXA骨質密度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台掃描、多重數據」,同時具備「骨質密度+體組成」雙功能,是目前國際與台灣臨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工具,其誤差率通常低於1-2 %,不僅能協助骨質疏鬆早期發現,也能針對肌少症、肥胖、代謝風險進行完整評估,提供臨床治療與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其具備多項新功能如下: 骨折風險評估:可計算 10 年內骨折機率,協助醫師制定預防策略。 全身組成分析:可同時測量肌肉量、脂肪率、內臟脂肪,用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的追蹤。 肌少症判讀:利用 ASMI(四肢骨骼肌指數)評估肌肉量,協助早期介入。 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包含青少年髖關節檢測,以及人工關節植入物分析,應用範圍更廣。 同時,臨床檢測時間可由過去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檢測效率提升,增加病人舒適度。此外,儀器內建大量數據比對系統,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的變化,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呼籲民眾善用檢測資源 提早掌握健康醫療團隊提醒,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DXA 骨質密度儀不僅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也能讓醫師依據個人化結果給予運動、營養與藥物治療建議,協助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即早期預防。恩主公醫院將持續與社區攜手,讓「早篩檢、早預防、早治療」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步。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骨鬆與肥胖雙夾擊 醫院升級儀器守護健康 2025-09-18 2026-09-18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為響應「
411日國際巴金森氏症日」,RBI瑞金抗齡照護基金會攜手聯合勸募,共同發起「過暮不忘・戰勝帕金森氏症」系列活動,鼓勵帕金森氏症患者運用多元復健策略延緩病情退化,同時呼籲社會大眾及早養成運動習慣,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

認識巴金森氏症 
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影響動作與生活品質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且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源自大腦基底核的神經回路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進而影響動作控制與肌肉協調。患者中後期常出現前傾姿勢、小步步態、平衡不穩與身體不對稱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基本日常生活,並提高跌倒風險。

四大常見姿勢問題 
物理治療師解析帕金森氏症動作障礙

在「巴金森氏症物理治療工作坊」中,物理治療師劉昕璇指出,帕金森氏症常見姿勢障礙包括:

  1. 身體前傾(前屈姿勢):頭部與軀幹前傾,重心前移,跌倒風險增加。 
  2. 小步步態:肌肉僵硬、動作遲緩導致步伐縮短,行走困難。 
  3. 平衡能力下降:轉彎或快速移動時容易失衡。 
  4. 身體偏斜:單側姿勢不對稱,造成動作障礙與協調問題。

居家動作訓練三式
早期介入復健,有效減緩退化與跌倒風險

劉昕璇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在疾病早期進行下列動作訓練,改善姿勢穩定性:

  1. 上下延伸:坐姿雙手向上伸展,如摸天花板般延展脊柱,提升軀幹穩定度。 
  2. 軸向旋轉:坐姿扭轉身體,改善脊椎靈活性與左右協調性。 
  3. 前後開合:配合呼吸節奏進行拱背與展胸動作,有助舒緩肌肉與穩定情緒。 

詳細動作說明影片:R基金會 https://youtu.be/n6RnolqqDCU

多元復健方案啟動
結合物理治療、音樂、正念與瑜珈 提供全方位身心支持

運動與復健若能及早介入,不僅有助於改善步態、語言與營養吸收,也能延長生活自理能力與行動力。R基金會長期推動靜心瑜珈、費登奎斯方法、音樂語言治療與正念練習等工作坊,提供帕友從身到心的整合照護。

研究證實,太極、瑜珈、跑步、北歐健走、桌球及虛擬實境體感遊戲….等多樣化運動,都能有效提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帕友感性分享:「我原本連走路都困難,透過音樂治療和步態訓練,我現在不僅能行走,還能隨著音樂跳舞,這真的是我人生中的奇蹟!」

靜心瑜珈打破距離限制
線上課程連結全台帕友穩定情緒、提升身心健康

除了實體課程外,R基金會也開設線上靜心瑜珈課程,讓帕友突破時空限制,與全台夥伴一起練習。學員表示:「透過靜心瑜珈的呼吸練習、冥想與梵唱,我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這些練習彷彿是內在良藥,幫助我穩定身心。」

運動是最好的藥
搭配規律用藥與運動,延緩退化、延長蜜月期

劉昕璇強調:「帕金森氏症的『蜜月期』大約持續七年,這段期間若能配合藥物與有效運動,將顯著提升日後的行動能力與獨立性。」

復健專科醫師謝宜熹也建議,患者每日應進行至少30分鐘的「有覺知運動」(如正念、瑜珈、體感遊戲等),可分次進行,提升效果。這些訓練同時也有助於舒緩焦慮、憂鬱等精神症狀,是全人照護的重要一環。

全民關注帕金森 推動接力行動 
R基金會邀請你與帕友並肩同行、挺直前行

R基金會期盼透過系列行動,讓更多人了解帕金森氏症的挑戰與可行對策,協助患者穩定步態、改善動作障礙、重拾生活自信。 

讓我們一起推動「過暮不忘・巴金森接力動起來」公益行動,陪伴帕友走得更穩、活得更好、心靈不孤單。

 

掌握最新公益活動與健康資訊,請追蹤R基金會:

  • 官方網站:https://rf198.weebly.com/ 
  •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rbi198001 
  • 聯絡電話:04-22601983 / 0937-0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