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消息 > 2024年媒体报导 > 落实预防医学/实践上医治未病的心脏科名医-苏河名教授 2024-07-17
医学中心教授级主任医师/选择回到基层医疗担任诊所开业医师
特派记者 / 游宏琦 高雄专访报导
在医疗体系中;心脏内科是内科中相当特别的一科,不只要看一般门诊,心内医师也必须像外科医师一样ON CALL在线上。
当遇到医院紧急召回,往往就是与时间赛跑;因为抢救心脏存活的黄金时刻,分秒都无法松懈。
与死神赛跑/在鬼门关前抢人
台湾心脏科权威名医,曾任高雄市立小港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兼内科部主任,苏河名SU, HO-MING医师,就曾语重心长的说过;「在我担任心脏科医师的生涯中,我的生活圈就是围绕著医院。当Call机响起时必须在30分钟内赶回医院手术台。在这样的半径内过生活。」「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我们心脏科医师的时间,建构在病患分秒必争的心跳搏动上。」
以尖端医疗在末端抢救、治疗心脏病患者
委托财团法人高雄医学大学经营的「高雄市立小港医院」斥资成立全台唯一复合式震波中心(2020/06/09);以非侵入性及不用开刀等优点,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心衰竭症状,提供新型态的治疗方式。
苏河名医师表示,「这台体外振波仪,病人接受度高,治疗反应也相当不错。
但是,他有一位病人;37岁柯先生於3年前打篮球时,心肌梗塞突发,至院接受紧急心导管治疗,前后共置放5支药物支架。大管径的冠状动脉经支架治疗后,已得到大幅改善;但可能是『糖尿病』的关系,3条冠状动脉远端残余很多小血管的病变,只能先靠药物治疗。虽然接受震波治疗完成9次疗程后,胸闷吸不到气的情况已大有改善。但是在他看来,治疗这位柯先生;总是有种在末端抢人的遗憾。如果能够向前回推个几年,同时控制血脂与血糖;病患的状况一定能够有更多期待与更多恢复健康的机会!」
苏教授,另一个人生的里程碑
在日本名剧,「白色巨塔」里,医学院的外科副教授财前五郎(唐泽寿明饰),每日早上率领科室同仁查房时,昂首在前的英气勃发之姿;后面一票护理人员及实习医师紧跟其后……。比拟这场景,您大概就可以想像不到50岁的苏医师,现实中的他已经是医学中心主任级医师及医学院的正教授。在白色巨塔中,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然而,这位心脏科权威,并有著惊人、超过百篇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内科系教授,却在2023年,才年方53岁之际,就毅然决然向原服务的医院办理退休,选择成为一位基层诊所医师。
在教学医院担任主任级医师;在基层诊所担任开业医师
这两种角色的差异与心路历程?
苏教授作了以下的表示;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於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於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治疾患,都以为我医术高明,起死回生,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我过去的心脏科医师背景,就比较像是在医疗现场处理棘手的后端医疗救治行为。我的病人许多都经历了严重的生死交关或是经历了急救或是心脏、心导管手术,身体状况大都已经有一些受损或不可逆的伤害。
基层开业医与医学中心最大差别就是「可亲性」,病人与诊所开业医师可以有较多的互动与卫教机会。这份可亲性,让我能够提早帮他们先控制好三高,让这些病人可以免於开刀或是降低心肌梗塞及心律不整导致猝死的风险!
如何降低心肌梗塞及猝死的风险?
为什么心血管疾病还是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三,居高不下?
苏教授回答:这个要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因爲现在平均寿命都延长;因爲它是器官的衰竭,器官的老化,它不像一些疾病有可能可以根除,所以只要是平均寿命一增加、一延长,心脏它这个器官衰竭的死因就会存在。
第二个就是,「猝死」这个部分。对,这才是我回到基层医疗的目的,就是预防猝死,并且提早帮高风险的病人发现问题!目前猝死还是排名第三。
因爲猝死最常见就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梗塞的危险因子就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抽菸,还有有家族史。」
怎么预防?有三高问题的民衆,就要接受诊所医师长期的追踪与控制。只要开始做这方面的治疗,就可以稳定他的血管斑块。否则血管斑块不稳定,就容易因为血压的不稳定而类似火山爆发塞住血管,这时再发生一些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就可能会造成猝死。发生的时候,如果是自己在家,大概就没办法救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