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新冠疫情預估6月底達高峰,疾管署籲請民眾儘速接種疫苗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隨著夏季氣溫節節攀升,兒童熱傷害事件頻傳。醫師提醒,從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到中暑,這是一個連續性的熱傷害光譜,一旦處置不當或延誤就醫,恐將危及生命。 ▌戶外夏令營驚魂記 國中生熱中暑緊急送醫 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分享,過去一名就讀國中的男學生參加暑期夏令營,在36度高溫曝曬下從事戶外球類活動約40分鐘後,突然出現頭暈、四肢無力、小腿抽筋等初期熱傷害症狀,隨後出現噁心、臉色蒼白,雖大量出汗,但皮膚觸感冰冷,體溫飆升至接近39度,心跳也明顯加快。現場教師立即將其轉移至通風的室內空間進行降溫處置,並補充電解質飲料,惟男童狀況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持續嘔吐、反應遲緩等神智異常症狀,最終由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急診。 經醫療團隊立即執行快速降溫、靜脈輸液與生理監測後,病童體溫逐步恢復穩定,嘔吐停止,意識清醒,經住院觀察一晚後順利出院。該案例凸顯兒童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若忽視適當的預防措施,熱傷害症狀可能迅速惡化,進而演變為具生命危險的中暑。 ▌兒童體溫調節能力差 面對高溫更易熱傷害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資料顯示,2024年夏季 (6月至8月) 熱傷害就醫人數達2,668人,今年最新夏季數據6月至7月13日,亦有1,022人。隨著地球人口爆增,溫室效應影響下氣溫逐年升高,由NASA發布的2024年夏季氣溫報告,8 月創下單月氣溫新高,為地球自 188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今年的高溫亦不容小覷,熱傷害已是現代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 孫義文醫師指出,相較成人,兒童的身體面積較小、體熱容易累積,加上汗腺尚未發育成熟,散熱效率較差;神經系統對高溫的感知與反應也不如成人靈敏,對身體不適警訊常難以察覺。此外,孩童活動量大、常過度投入遊戲,導致忽略補充水分與適時休息,進一步提高熱傷害風險。 ▌熱傷害分級說明 辨識徵兆及早處置是關鍵  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層級: 熱痙攣:因大量流汗導致電解質(如鈉、鉀)流失,引起肌肉抽筋,常見於小腿、手臂。 熱暈厥:血壓驟降造成短暫昏倒,體溫通常正常。 熱衰竭:水分與電解質補充不足,出現大量出汗、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症狀,體溫升高但通常不超過40°C。 中暑:體溫超過40°C,合併意識混亂,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類型,可能引發休克與器官衰竭,需立即就醫。 ▌吹冷氣也可能中暑!室內熱傷害案例不容忽視 醫師提醒,即使在家中開冷氣,也不能完全排除熱傷害風險。若室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加上長時間未補水或穿著不當,仍可能造成體溫升高,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更須留意衣物調整與環境溫度變化。 若孩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送醫: 體溫 ≥ 40°C 意識模糊、反應遲緩、昏睡或無法叫醒 持續嘔吐、抽搐或癲癇發作 極度虛弱、無法站立或行走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但脈搏微弱 延誤處置恐引發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暑期出遊攜帶裝備與補水原則 為降低熱傷害風險,恩主公醫院建議孩童暑假外出時,應準備以下用品: l   保溫水瓶與含電解質飲料 l   遮陽帽、透氣衣物、防曬用品 l   急救用品(退燒藥、冰敷袋等) l   攜帶式電風扇、小型噴霧瓶 補水原則如下: 活動前一小時補充水分約400–600ml 活動中每15–20分鐘補充200–300ml 國小學童每日應攝取至少1500ml水分,高溫或劇烈活動時建議提升至2000ml以上 儘量避免含糖飲料,以白開水為主 孫義文醫師強調,預防熱傷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覺」、「及早辨識」與「即時因應」。暑假期間,家長與師長應主動關注孩童健康狀況,並落實熱傷害防治觀念,守護孩子平安度過酷暑高溫,避免遺憾發生。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暑期熱傷害拉警報!國中生戶外活動中暑送急診 醫籲:兒童為高風險族群,家長應提高警覺 2025-07-23 2026-07-23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23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文/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3)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上升,籲請民眾加強自主防疫觀念,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擁擠室內場所佩戴口罩,勤洗手,符合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出現發燒或有呼吸道症狀建議盡量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外出時記得佩戴口罩,另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22週(5/25-5/31)新冠門急診就診計62,75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9%,增幅較先前一週略減緩,但仍需觀察端午連假效應對本週就診人次之影響,預估六月份仍呈上升趨勢,高峰仍預估將落在六月底七月初。5/27-6/2新增132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15例本土病例死亡;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64例,其中8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近9成,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鄰近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疫情皆呈上升,另香港流行變異株以NB.1.8.1為多,疫情仍處高點,惟呈開始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22.6萬人次,上週(5/26-6/1)接種約6.9萬人,為前一週(5/19-5/25)接種4.1萬人的1.7倍,再創近三個月以來單週新高,疾管署將持續增加疫苗配送以應民眾踴躍接種需求。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12%,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8.85%、第二劑1.14%,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提升免疫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

疾管署強調,目前新冠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儲備量皆充足,邱泰源部長昨(2)日已召開「呼吸道傳染病因應策略研商會議」,並指示衛福部各單位應全力協助基層落實各項防疫工作。民眾如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但非重症風險因子對象,建議戴口罩到基層診所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進行後續診斷與治療;具重症風險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如有疑似症狀建議先快篩,並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相關最新防疫政策等訊息,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新冠最新防疫專區」(https://gov.tw/gNG)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