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70歲男經常發呆、反應變慢經斷層掃描發現腦中風引發癲癇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文/恩主公醫院提供根據美國《Journal of Medicine (medtigo)》一項分析2004-2023年Google Trends的搜尋研究,每年7月「泌尿道感染」(UTI)相關的搜尋熱度達到年度高峰;另根據國內2019年衛福部《醫學與健康期刊》氣候與女性泌尿道感染之相關性研究亦指出,夏季溫度升高與女性泌尿道感染發生率顯著相關,發生率最高亦集中於7月,而8月也同樣偏高,在炎夏高溫中,民眾除了需要防曬、防中暑外,更要警覺泌尿道感染悄然上身的風險。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形增加,讓泌尿道感染風險大幅上升。「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甚至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葉醫師也特別提醒泌尿道感染的5大高風險因素,請民眾不可輕忽: 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流汗量增加導致尿量減少、濃度上升,使膀胱成為細菌溫床。而預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為多喝水,每日補充2,000-3,000 c.c. 白開水,多排尿以減少膀胱細菌滋生,降低感染機率。 習慣性憋尿長時間不排尿會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讓細菌有機會繁殖與黏附,增加感染風險。 如廁習慣不當女性如廁由後往前擦拭,會將肛門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提升感染機率。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性行為本身會讓肛門與會陰部細菌進入尿道口,事前事後若未排尿沖洗細菌,容易感染。 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導致尿液滯留的生理問題中老年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導致尿液殘留,也會增加細菌滋生與感染風險。 ▌性別與年齡影響感染風險 男女症狀略有不同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依感染部位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由於生理結構不同,女性尿道僅約4公分,細菌更快由尿道進入膀胱,因此女性較易泌尿道感染,並常合併膀胱炎;而男性雖尿道較長,但若有攝護腺肥大,可能導致尿液殘留,無法將尿液中的細菌完全排出體外,增加感染風險,尤其一般男性四十歲以後,攝護腺就會開始肥大,需特別注意。 此外,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經過性行為傳染的性病,常見是淋病或是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狀為排尿時會尿道疼痛、灼熱感、頻尿、排尿困難等症狀並出現黃色混濁膿狀的尿道分泌物。淋病經由性行為傳染到女性,則會引起子宮頸炎,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若合併高燒或腰痛,建議及早就醫。 ▌感染科提供整合診療 反覆感染要警覺 可能是腫瘤或泌尿道結核泌尿道感染依症狀輕重與病人性別,可選擇不同科別就診。一般女性可至婦產科或泌尿科,男性則建議至泌尿科檢查。若為反覆感染、合併發燒或有慢性疾病史者,則可由感染科提供更全面診療與追蹤。 葉國明醫師指出,感染科擅長處理如抗藥性菌株、菌血症等複雜感染,也能協助分析尿液與血液培養結果,釐清是否為感染性疾病。若症狀反覆發作卻無細菌培養陽性結果,便不能單純視為「感染未治癒」,此時應懷疑是否另有非感染性原因,例如泌尿道結核或膀胱腫瘤。此外,如果經常出現血尿,卻沒有其他泌尿道感染的疼痛感,且尿液也未培養出細菌,就應進一步進行膀胱鏡檢查,確認是否為膀胱癌,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 ▌性行為後泌尿道感染風險上升 個案提醒注意衛生與清潔生活習慣與性行為衛生也對泌尿道感染有重大影響。葉國明醫師提醒,建議性行為前後排尿,有助於將尿道口附近的細菌隨尿液排出,降低感染機率。臨床上曾遇到一位年約三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並非傳統高風險族群,卻經常於性行為後出現泌尿道感染。經醫師詳細詢問與檢查後,發現與性行為模式及清潔習慣有關。建議其性行為前後增加排尿與清潔頻率,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考慮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之後感染情形明顯改善。 ▌泌尿道感染可預防 發作頻繁應即早就醫泌尿道感染通常經由口服抗生素治療3至7天即可改善。但若症狀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發燒、腰痛等全身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接受完整評估。 葉國明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保持充足飲水、避免憋尿、注意個人衛生與性行為清潔,是防範泌尿道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師曝高危險族群與5大高風險因素 2025-07-31 2026-07-31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3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0500.html


/ 恩主公醫院

恩主公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君右醫師特別呼籲民眾重視老人癲癇的問題,因為老人癲癇的症狀較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略。李君右醫師表示,癲癇的好發族群主要包括兒童(10歲以下) 和老年人(60歲以上,尤其是65歲以上)。兒童的癲癇發作多與基因異常、腦部發育問題有關,而老年人的癲癇則主要與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神經退化疾病、腦部腫瘤等因素相關。此外,曾有腦外傷或腦部受損者也屬於高風險群。

李君右醫師分享了一名70歲男性患者的案例,該名患者近期出現反應遲鈍、短暫失神的狀況,家屬發現他經常發呆、反應變慢,甚至有時候會突然跌倒,因此帶他至醫院進行檢查。初步進行腦波檢測時,發現患者腦部有異常放電的情形,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後,醫療團隊發現該名患者的左頂葉有過去曾經發生過的腦中風痕跡,但患者與家屬皆不清楚其曾經中風的事實。

李君右醫師解釋,中風可能導致腦部某些區域受損,影響神經穩定性,使得大腦神經較易出現異常放電,進而引發癲癇發作。該患者的腦波異常放電位置與中風區域相對應,研判中風造成的神經受損是造成患者癲癇的主因。經過診斷後,該名患者開始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約兩到三週內病情明顯改善,反應遲鈍的情況獲得顯著緩解,家屬也觀察到他放空發呆的次數明顯減少,日常對話變得更加流暢。

早期診斷與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癲癇

李君右醫師強調,針對老年癲癇的診斷,除了臨床症狀評估外,腦波檢查是最重要的工具,能夠捕捉異常放電的情形。此外,電腦斷層掃描有助於確認是否存在腦部結構異常,如舊中風病灶或腫瘤等。

治療方面,藥物控制是主要手段,李君右醫師指出,約70%的老年癲癇患者透過規律服藥可達到良好控制,甚至完全不再發作。若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則可能需進一步考慮手術治療。

老年癲癇患者日常保健與預防措施

對於老年癲癇患者的日常保健,李君右醫師建議,規律服藥、確保睡眠充足是關鍵。同時,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腦部健康,但不要單獨去游泳、騎腳踏車,運動時建議結伴進行,或由家人陪伴在旁,此外也要避免患者單獨泡澡,以防癲癇發作時發生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飲食方面,李君右醫師指出,癲癇患者需特別注意避免酒精,因為飲酒可能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此外,血糖控制對於患者也相當重要,特別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應避免過度攝取高糖食物,以防止血糖劇烈波動引發發作。

一般人如何發現癲癇徵兆

李君右醫師提醒,癲癇不僅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應特別留意自身或親友是否有異常行為。例如,若發現自己或家人經常無故發呆、短暫失神、記憶斷片,或是有突然的無力跌倒現象,應提高警覺,這些都有可能是癲癇發作的表現。

對於家屬來說,觀察癲癇風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錄影記錄。如果懷疑親人有異常行為,如突發性的抽搐、反應遲鈍或意識不清,可用手機錄影並提供給醫師分析,以協助診斷。

李君右醫師提醒,若家中長輩有可疑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老年癲癇並非無法控制,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患者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