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70歲男經常發呆、反應變慢經斷層掃描發現腦中風引發癲癇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rTMS_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今日(9/10)為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報告顯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再度進入我國十大死因,其中在15–24歲與25–44歲兩組年齡層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現年輕化趨勢。恩主公醫院精神科王品洋醫師表示,從臨床和統計顯示導致自殺的兩大關鍵:第一是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累積,第二是生活壓力疊加,青壯年族群常見的壓力源包括學業與初入職場的不適應、人際情感的衝突與挫折、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與負評,以及家庭與經濟責任等,長期下來會推升危機,讓人逐漸陷入憂鬱、焦慮,甚至萌生自我傷害的念頭。   ▌臨床案例:青年工程師陷情緒低谷 rTMS治療協助其重返職場 在門診中,常見 18 歲以上的年輕上班族因失眠、食慾下降、專注力變差而求診。王品洋醫師指出,一名20多歲的科技業新鮮人因連續加班,以及績效壓力陷入情緒低落與自我懷疑,雖嘗試藥物治療但副作用使其難以持續。評估後,團隊啟動整合介入:先穩定規劃藥物,並同時安排心理諮商,協助他學習壓力調適與職場應對;另導入 rTMS(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輔助。rTMS 為非侵入性治療,透過線圈在頭皮上產生磁場,刺激與情緒調控相關的大腦區域,臨床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憂鬱與認知低落有明顯改善。依國際上的治療建議,完整療程多為 20 次以上,本院採週一到五每日一次之排程,患者可預約固定時段由專業技術人員執行,無須每日掛號;該個案在第 12~13 次已見情緒量表明顯回升,約一個多月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非侵入治療結合心理諮商 讓憂鬱症復健更完整 王品洋醫師強調,rTMS 並非取代,而是與「藥物+心理治療」的互補選項,特別適合對藥物反應有限、或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者。治療設計會同時檢視睡眠衛教、作息與壓力源,並在症狀緩解後持續以心理諮商鞏固職場與人際調適,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也觀察到,當個案處於情緒低谷時,更容易放大網路負評或比較文化帶來的衝擊,若能在治療早期同步處理社群媒體壓力與情緒辨識,成效更穩定。   ▌情緒健檢概念:低落持續兩週以上就該就醫 如何判斷該不該就醫?王品洋醫師建議,把心理健康當作如同生理健康一般,也需要定期「情緒健檢」:若明顯的情緒低落超過兩週、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並影響到睡眠、食慾、社交或工作學業表現,就應盡早求助。平日也可運用線上自評量表做初步篩檢;即使尚未達疾病診斷,專業人員亦能提供壓力管理、環境調整與因應技巧,避免小火苗變大火。身為親友應扮演「傾聽與陪伴」角色讓對方感受理解與接納、「避免責備與輕忽」導致加深其孤立感、「鼓勵就醫」尋求專業治療與諮商,若當事人有自傷行為應立即送急診處理。   ▌政府資源補助免費心理諮商  助青壯年遠離憂鬱情緒 在資源面,恩主公醫院參與衛福部「15–45 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部分名額每人 3 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心理諮商(僅收掛號費),服務項目包含情緒與人際困擾、親職教養、伴侶諮商、學業、工作、感情等壓力調適。本院安排平日晚間與週六早診時段,便利上班族就診。王品洋醫師說明,當前青壯族群承擔多重角色,願意踏出第一步往往不易,因此降低求助門檻、加速取得第一個晤談與第一次治療,對預後至關重要。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可以洽詢衛福部專屬網站 ( https://sps.mohw.gov.tw/mhs )。   ▌早識別、早介入、早連結 讓痛苦的情緒獲得關注減少遺憾 王品洋醫師再次呼籲,不要等到出現強烈的輕生意念才尋求協助;憂鬱症可透過專業治療獲得改善,關鍵在於「早識別」憂鬱或自殺的警訊、「早介入」及時展開治療或輔助,以及「早連結」醫療、政府資源和親友支持網絡。若自身或親友出現明顯警訊——長時間情緒低落、興趣與食慾顯著改變、工作學業狀況明顯退步、反覆表達絕望或無價值感,請主動就醫或撥打安心專線 1925(依舊愛我)尋求專業協助。恩主公醫院將持續以心理治療、藥物與 rTMS 的整合照護,結合政府支持方案與社區資源,與社會各界攜手守護青壯世代的心理健康。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青壯年自殺率居死因第二 rTMS治療與心理諮商助遠離憂鬱低谷 2025-09-11 2026-09-11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2727.html


/ 恩主公醫院

恩主公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君右醫師特別呼籲民眾重視老人癲癇的問題,因為老人癲癇的症狀較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略。李君右醫師表示,癲癇的好發族群主要包括兒童(10歲以下) 和老年人(60歲以上,尤其是65歲以上)。兒童的癲癇發作多與基因異常、腦部發育問題有關,而老年人的癲癇則主要與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神經退化疾病、腦部腫瘤等因素相關。此外,曾有腦外傷或腦部受損者也屬於高風險群。

李君右醫師分享了一名70歲男性患者的案例,該名患者近期出現反應遲鈍、短暫失神的狀況,家屬發現他經常發呆、反應變慢,甚至有時候會突然跌倒,因此帶他至醫院進行檢查。初步進行腦波檢測時,發現患者腦部有異常放電的情形,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後,醫療團隊發現該名患者的左頂葉有過去曾經發生過的腦中風痕跡,但患者與家屬皆不清楚其曾經中風的事實。

李君右醫師解釋,中風可能導致腦部某些區域受損,影響神經穩定性,使得大腦神經較易出現異常放電,進而引發癲癇發作。該患者的腦波異常放電位置與中風區域相對應,研判中風造成的神經受損是造成患者癲癇的主因。經過診斷後,該名患者開始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約兩到三週內病情明顯改善,反應遲鈍的情況獲得顯著緩解,家屬也觀察到他放空發呆的次數明顯減少,日常對話變得更加流暢。

早期診斷與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癲癇

李君右醫師強調,針對老年癲癇的診斷,除了臨床症狀評估外,腦波檢查是最重要的工具,能夠捕捉異常放電的情形。此外,電腦斷層掃描有助於確認是否存在腦部結構異常,如舊中風病灶或腫瘤等。

治療方面,藥物控制是主要手段,李君右醫師指出,約70%的老年癲癇患者透過規律服藥可達到良好控制,甚至完全不再發作。若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則可能需進一步考慮手術治療。

老年癲癇患者日常保健與預防措施

對於老年癲癇患者的日常保健,李君右醫師建議,規律服藥、確保睡眠充足是關鍵。同時,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腦部健康,但不要單獨去游泳、騎腳踏車,運動時建議結伴進行,或由家人陪伴在旁,此外也要避免患者單獨泡澡,以防癲癇發作時發生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飲食方面,李君右醫師指出,癲癇患者需特別注意避免酒精,因為飲酒可能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此外,血糖控制對於患者也相當重要,特別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應避免過度攝取高糖食物,以防止血糖劇烈波動引發發作。

一般人如何發現癲癇徵兆

李君右醫師提醒,癲癇不僅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應特別留意自身或親友是否有異常行為。例如,若發現自己或家人經常無故發呆、短暫失神、記憶斷片,或是有突然的無力跌倒現象,應提高警覺,這些都有可能是癲癇發作的表現。

對於家屬來說,觀察癲癇風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錄影記錄。如果懷疑親人有異常行為,如突發性的抽搐、反應遲鈍或意識不清,可用手機錄影並提供給醫師分析,以協助診斷。

李君右醫師提醒,若家中長輩有可疑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老年癲癇並非無法控制,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患者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