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动态消息
2
2025年媒体报导
3
60岁罹癌妇人化疗出现手脚麻木症状经中医调理缓解不适4
http://www.mse.org.tw/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为响应「4月11日国际巴金森氏症日」,RBI瑞金抗龄照护基金会携手联合劝募,共同发起「过暮不忘・战胜帕金森氏症」系列活动,鼓励帕金森氏症患者运用多元复健策略延缓病情退化,同时呼吁社会大众及早养成运动习惯,预防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发生。 认识巴金森氏症 不可逆的神经退化疾病,影响动作与生活品质 巴金森氏症是一种慢性且渐进性的神经退化疾病,主要源自大脑基底核的神经回路受损,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进而影响动作控制与肌肉协调。患者中后期常出现前倾姿势、小步步态、平衡不稳与身体不对称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基本日常生活,并提高跌倒风险。 四大常见姿势问题 物理治疗师解析帕金森氏症动作障碍 在「巴金森氏症物理治疗工作坊」中,物理治疗师刘昕璇指出,帕金森氏症常见姿势障碍包括: 身体前倾(前屈姿势):头部与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跌倒风险增加。  小步步态: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导致步伐缩短,行走困难。  平衡能力下降:转弯或快速移动时容易失衡。  身体偏斜:单侧姿势不对称,造成动作障碍与协调问题。 居家动作训练三式早期介入复健,有效减缓退化与跌倒风险 刘昕璇建议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在疾病早期进行下列动作训练,改善姿势稳定性: 上下延伸:坐姿双手向上伸展,如摸天花板般延展脊柱,提升躯干稳定度。  轴向旋转:坐姿扭转身体,改善脊椎灵活性与左右协调性。  前后开合:配合呼吸节奏进行拱背与展胸动作,有助舒缓肌肉与稳定情绪。  (详细动作说明影片:R基金会 https://youtu.be/n6RnolqqDCU) 多元复健方案启动结合物理治疗、音乐、正念与瑜珈 提供全方位身心支持 运动与复健若能及早介入,不仅有助於改善步态、语言与营养吸收,也能延长生活自理能力与行动力。R基金会长期推动静心瑜珈、费登奎斯方法、音乐语言治疗与正念练习等工作坊,提供帕友从身到心的整合照护。 研究证实,太极、瑜珈、跑步、北欧健走、桌球及虚拟实境体感游戏….等多样化运动,都能有效提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品质。 帕友感性分享:「我原本连走路都困难,透过音乐治疗和步态训练,我现在不仅能行走,还能随著音乐跳舞,这真的是我人生中的奇迹!」 静心瑜珈打破距离限制线上课程连结全台帕友稳定情绪、提升身心健康 除了实体课程外,R基金会也开设线上静心瑜珈课程,让帕友突破时空限制,与全台伙伴一起练习。学员表示:「透过静心瑜珈的呼吸练习、冥想与梵唱,我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这些练习彷佛是内在良药,帮助我稳定身心。」 运动是最好的药搭配规律用药与运动,延缓退化、延长蜜月期 刘昕璇强调:「帕金森氏症的『蜜月期』大约持续七年,这段期间若能配合药物与有效运动,将显著提升日后的行动能力与独立性。」 复健专科医师谢宜熹也建议,患者每日应进行至少30分钟的「有觉知运动」(如正念、瑜珈、体感游戏等),可分次进行,提升效果。这些训练同时也有助於舒缓焦虑、忧郁等精神症状,是全人照护的重要一环。 全民关注帕金森 推动接力行动 R基金会邀请你与帕友并肩同行、挺直前行 R基金会期盼透过系列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帕金森氏症的挑战与可行对策,协助患者稳定步态、改善动作障碍、重拾生活自信。  让我们一起推动「过暮不忘・巴金森接力动起来」公益行动,陪伴帕友走得更稳、活得更好、心灵不孤单。   掌握最新公益活动与健康资讯,请追踪R基金会: 官方网站:https://rf198.weebly.com/  FB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rbi198001  联络电话:04-22601983 / 0937-098811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响应411国际巴金森症日 R基金会启动「过暮不忘」行动,推广有效运动对抗神经退化 2025-04-11 2026-04-11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 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提供

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的最新报告,2022年国人新发生癌症人数达到13293人,平均每4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俨然成为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需承担突如其来的生活骤变之外,也常常会担心是否自己能挺得住化疗治疗时相关的副作用,60岁的刘小姐因子宫颈癌初期接受手术与化学治疗,在化疗一个月后开始出现手脚麻木不适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她接受恩主公医院中医部治疗后,经过两周的中药调理,其手脚麻症状缓解了一半以上。刘小姐表示,「中医不仅消除了她对化疗副作用的担忧,也帮助她以更正面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癌症治疗。」

化疗常见副作用与影响

恩主公医院中医部内妇儿科主任廖唯宇指出,癌症化疗副作用呈现的症状非常多种,化疗药物损伤周边神经组织造成手脚麻木就是其中一种相当令人困扰的情况。根据研究,约有70%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一个月内会出现手脚麻的症状,而半年后仍有近30%的患者受到影响。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手脚感觉迟钝、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不得不中断癌症治疗以让身体机能自我修复。

化疗药物中,铂金类药物、紫杉醇及长春花硷等常用於肺癌、胃癌、大肠癌、乳癌与子宫颈癌治疗,这些药物更容易诱发周边神经病变(CIPN)。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生活品质,还可能阻碍癌症治疗的持续进行。

中医如何缓解化疗副作用

廖唯宇主任表示,中医认为化疗是一种西医以「热毒」攻击癌细胞的方式,但这种攻击同时会伤及正常细胞,包括神经细胞。因此,化疗引起的周边神经病变在中医观点中被视为「痰瘀湿毒」所致,治疗上应采用解毒清热、化瘀等方法,再搭配养气补血的治疗方式。

传统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包括补气、养血与活血,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然而,仅采用扶正治疗,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效。临床观察发现,结合解毒清热化瘀的治疗方案,能有效减轻神经损伤的症状,加速患者恢复。

此外,中医治疗还包括针灸技术。透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缓解手脚麻木的症状。针灸的研究成果已发表於国际期刊,显示其对於化疗副作用的缓解具有良好成效。

对於害怕针灸的患者,廖主任推荐使用非侵入性的雷射针灸疗法。雷射针灸利用低能量雷射刺激穴位,促进神经细胞修复。这种治疗过程无痛无酸,适合不习惯传统针灸的患者。

定期筛检与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廖唯宇主任强调,定期进行癌症筛检对於早期发现与治疗至关重要。特别是子宫颈癌的筛检,能有效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患者若在初期接受治疗,搭配中医调理,不仅能减轻化疗副作用,还能改善生活品质。

恩主公医院中医部提供中药调理、针灸与雷射针灸等多元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有效缓解化疗引起的周边神经病变症状。廖唯宇主任呼吁,患者在化疗期间可主动与医疗团队讨论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案,从而提升癌症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舒适度。恩主公医院透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与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