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动态消息
2
2025年媒体报导
3
60岁罹癌妇人化疗出现手脚麻木症状经中医调理缓解不适4
http://www.mse.org.tw/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图、文/ 恩主公医院提供随著夏季气温节节攀升,儿童热伤害事件频传。医师提醒,从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到中暑,这是一个连续性的热伤害光谱,一旦处置不当或延误就医,恐将危及生命。 ▌户外夏令营惊魂记 国中生热中暑紧急送医 恩主公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孙义文分享,过去一名就读国中的男学生参加暑期夏令营,在36度高温曝晒下从事户外球类活动约40分钟后,突然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小腿抽筋等初期热伤害症状,随后出现恶心、脸色苍白,虽大量出汗,但皮肤触感冰冷,体温飙升至接近39度,心跳也明显加快。现场教师立即将其转移至通风的室内空间进行降温处置,并补充电解质饮料,惟男童状况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持续呕吐、反应迟缓等神智异常症状,最终由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急诊。 经医疗团队立即执行快速降温、静脉输液与生理监测后,病童体温逐步恢复稳定,呕吐停止,意识清醒,经住院观察一晚后顺利出院。该案例凸显儿童在高温环境中活动,若忽视适当的预防措施,热伤害症状可能迅速恶化,进而演变为具生命危险的中暑。 ▌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差 面对高温更易热伤害 根据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时疫情监测及预警系统」通报资料显示,2024年夏季 (6月至8月) 热伤害就医人数达2,668人,今年最新夏季数据6月至7月13日,亦有1,022人。随著地球人口爆增,温室效应影响下气温逐年升高,由NASA发布的2024年夏季气温报告,8 月创下单月气温新高,为地球自 1880 年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今年的高温亦不容小觑,热伤害已是现代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 孙义文医师指出,相较成人,儿童的身体面积较小、体热容易累积,加上汗腺尚未发育成熟,散热效率较差;神经系统对高温的感知与反应也不如成人灵敏,对身体不适警讯常难以察觉。此外,孩童活动量大、常过度投入游戏,导致忽略补充水分与适时休息,进一步提高热伤害风险。 ▌热伤害分级说明 辨识徵兆及早处置是关键  热伤害依严重程度可分为四个层级: 热痉挛:因大量流汗导致电解质(如钠、钾)流失,引起肌肉抽筋,常见於小腿、手臂。 热晕厥:血压骤降造成短暂昏倒,体温通常正常。 热衰竭:水分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出现大量出汗、疲倦、头晕、脸色苍白等症状,体温升高但通常不超过40°C。 中暑:体温超过40°C,合并意识混乱,是最严重的热伤害类型,可能引发休克与器官衰竭,需立即就医。 ▌吹冷气也可能中暑!室内热伤害案例不容忽视 医师提醒,即使在家中开冷气,也不能完全排除热伤害风险。若室内通风不良、环境闷热,加上长时间未补水或穿著不当,仍可能造成体温升高,特别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成熟,更须留意衣物调整与环境温度变化。 若孩童出现以下症状,请立即送医: 体温 ≥ 40°C 意识模糊、反应迟缓、昏睡或无法叫醒 持续呕吐、抽搐或癫痫发作 极度虚弱、无法站立或行走 呼吸困难、心跳加速但脉搏微弱 延误处置恐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暑期出游携带装备与补水原则 为降低热伤害风险,恩主公医院建议孩童暑假外出时,应准备以下用品: l   保温水瓶与含电解质饮料 l   遮阳帽、透气衣物、防晒用品 l   急救用品(退烧药、冰敷袋等) l   携带式电风扇、小型喷雾瓶 补水原则如下: 活动前一小时补充水分约400–600ml 活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200–300ml 国小学童每日应摄取至少1500ml水分,高温或剧烈活动时建议提升至2000ml以上 尽量避免含糖饮料,以白开水为主 孙义文医师强调,预防热伤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觉」、「及早辨识」与「即时因应」。暑假期间,家长与师长应主动关注孩童健康状况,并落实热伤害防治观念,守护孩子平安度过酷暑高温,避免遗憾发生。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暑期热伤害拉警报!国中生户外活动中暑送急诊 医吁:儿童为高风险族群,家长应提高警觉 2025-07-23 2026-07-23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台湾海峡两岸医疗事务交流协会 801高雄市前金区中华三路217号4楼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23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19803.html

/ 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提供

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的最新报告,2022年国人新发生癌症人数达到13293人,平均每4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俨然成为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需承担突如其来的生活骤变之外,也常常会担心是否自己能挺得住化疗治疗时相关的副作用,60岁的刘小姐因子宫颈癌初期接受手术与化学治疗,在化疗一个月后开始出现手脚麻木不适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她接受恩主公医院中医部治疗后,经过两周的中药调理,其手脚麻症状缓解了一半以上。刘小姐表示,「中医不仅消除了她对化疗副作用的担忧,也帮助她以更正面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癌症治疗。」

化疗常见副作用与影响

恩主公医院中医部内妇儿科主任廖唯宇指出,癌症化疗副作用呈现的症状非常多种,化疗药物损伤周边神经组织造成手脚麻木就是其中一种相当令人困扰的情况。根据研究,约有70%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一个月内会出现手脚麻的症状,而半年后仍有近30%的患者受到影响。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手脚感觉迟钝、肌力下降、行走不稳,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不得不中断癌症治疗以让身体机能自我修复。

化疗药物中,铂金类药物、紫杉醇及长春花硷等常用於肺癌、胃癌、大肠癌、乳癌与子宫颈癌治疗,这些药物更容易诱发周边神经病变(CIPN)。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生活品质,还可能阻碍癌症治疗的持续进行。

中医如何缓解化疗副作用

廖唯宇主任表示,中医认为化疗是一种西医以「热毒」攻击癌细胞的方式,但这种攻击同时会伤及正常细胞,包括神经细胞。因此,化疗引起的周边神经病变在中医观点中被视为「痰瘀湿毒」所致,治疗上应采用解毒清热、化瘀等方法,再搭配养气补血的治疗方式。

传统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包括补气、养血与活血,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然而,仅采用扶正治疗,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效。临床观察发现,结合解毒清热化瘀的治疗方案,能有效减轻神经损伤的症状,加速患者恢复。

此外,中医治疗还包括针灸技术。透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缓解手脚麻木的症状。针灸的研究成果已发表於国际期刊,显示其对於化疗副作用的缓解具有良好成效。

对於害怕针灸的患者,廖主任推荐使用非侵入性的雷射针灸疗法。雷射针灸利用低能量雷射刺激穴位,促进神经细胞修复。这种治疗过程无痛无酸,适合不习惯传统针灸的患者。

定期筛检与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廖唯宇主任强调,定期进行癌症筛检对於早期发现与治疗至关重要。特别是子宫颈癌的筛检,能有效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患者若在初期接受治疗,搭配中医调理,不仅能减轻化疗副作用,还能改善生活品质。

恩主公医院中医部提供中药调理、针灸与雷射针灸等多元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有效缓解化疗引起的周边神经病变症状。廖唯宇主任呼吁,患者在化疗期间可主动与医疗团队讨论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案,从而提升癌症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舒适度。恩主公医院透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与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