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60歲罹癌婦人化療出現手腳麻木症狀經中醫調理緩解不適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 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數據顯示,台灣 18 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 50.8%,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腰圍超標、體脂過高。另一方面,骨質疏鬆也逐年威脅國人健康,推估每7人就有1人有骨鬆問題,常在出現骨折後才被發現,造成生活品質與醫療負擔的雙重打擊。 為提供民眾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恩主公醫院於今(9/17)正式啟用全新升級的「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質密度儀 ),院長楊純豪表示,隨著台灣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醫院將持續投入資源,陸續引進高階醫療儀器,提升服務量能與精準度。此次的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不僅強化骨質檢測,更納入肌肉量、體脂率,以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讓醫師更全面掌控病人狀況。楊院長強調,醫院的目標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預防先行,透過檢測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避免進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的後期治療階段。 ▌足跟式骨密度檢測僅能做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BMI不高不代表內臟脂肪低  骨質疏鬆若忽視,容易導致骨折,進而造成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70 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定期的骨密度篩檢能及早預防骨折與併發症。而一般健檢或社區篩檢常見的「足跟式骨密度檢測」,雖然快速、無痛、無輻射,測量部位屬於足跟周圍骨骼,與臨床最為關鍵的「髖關節、脊椎骨密度」相關性有限,屬於提供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現代人外觀或許「不胖」,身體質量指數 (BMI) 也不高,但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就可能陷入「隱形肥胖」危機。這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內臟脂肪堆積在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造成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DXA全方位檢測 計算10年內骨折機率 內臟脂肪與肌肉量一併監測放射科主任陳志彥指出,「最新一代的DXA骨質密度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台掃描、多重數據」,同時具備「骨質密度+體組成」雙功能,是目前國際與台灣臨床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工具,其誤差率通常低於1-2 %,不僅能協助骨質疏鬆早期發現,也能針對肌少症、肥胖、代謝風險進行完整評估,提供臨床治療與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其具備多項新功能如下: 骨折風險評估:可計算 10 年內骨折機率,協助醫師制定預防策略。 全身組成分析:可同時測量肌肉量、脂肪率、內臟脂肪,用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的追蹤。 肌少症判讀:利用 ASMI(四肢骨骼肌指數)評估肌肉量,協助早期介入。 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包含青少年髖關節檢測,以及人工關節植入物分析,應用範圍更廣。 同時,臨床檢測時間可由過去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檢測效率提升,增加病人舒適度。此外,儀器內建大量數據比對系統,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的變化,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呼籲民眾善用檢測資源 提早掌握健康醫療團隊提醒,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DXA 骨質密度儀不僅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也能讓醫師依據個人化結果給予運動、營養與藥物治療建議,協助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即早期預防。恩主公醫院將持續與社區攜手,讓「早篩檢、早預防、早治療」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步。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骨鬆與肥胖雙夾擊 醫院升級儀器守護健康 2025-09-18 2026-09-18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9-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23007.html

/ 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報告,2022年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達到13293人,平均每4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儼然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需承擔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之外,也常常會擔心是否自己能挺得住化療治療時相關的副作用,60歲的劉小姐因子宮頸癌初期接受手術與化學治療,在化療一個月後開始出現手腳麻木不適的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接受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治療後,經過兩週的中藥調理,其手腳麻症狀緩解了一半以上。劉小姐表示,「中醫不僅消除了她對化療副作用的擔憂,也幫助她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接下來的癌症治療。」

化療常見副作用與影響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指出,癌症化療副作用呈現的症狀非常多種,化療藥物損傷周邊神經組織造成手腳麻木就是其中一種相當令人困擾的情況。根據研究,約有70%的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一個月內會出現手腳麻的症狀,而半年後仍有近30%的患者受到影響。這些症狀可能導致手腳感覺遲鈍、肌力下降、行走不穩,甚至在嚴重情況下不得不中斷癌症治療以讓身體機能自我修復。

化療藥物中,鉑金類藥物、紫杉醇及長春花鹼等常用於肺癌、胃癌、大腸癌、乳癌與子宮頸癌治療,這些藥物更容易誘發周邊神經病變(CIPN)。這些副作用不僅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還可能阻礙癌症治療的持續進行。

中醫如何緩解化療副作用

廖唯宇主任表示,中醫認為化療是一種西醫以「熱毒」攻擊癌細胞的方式,但這種攻擊同時會傷及正常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因此,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在中醫觀點中被視為「痰瘀濕毒」所致,治療上應採用解毒清熱、化瘀等方法,再搭配養氣補血的治療方式。

傳統中醫治療以「扶正」為主,包括補氣、養血與活血,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然而,僅採用扶正治療,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效。臨床觀察發現,結合解毒清熱化瘀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減輕神經損傷的症狀,加速患者恢復。

此外,中醫治療還包括針灸技術。透過針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緩解手腳麻木的症狀。針灸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顯示其對於化療副作用的緩解具有良好成效。

對於害怕針灸的患者,廖主任推薦使用非侵入性的雷射針灸療法。雷射針灸利用低能量雷射刺激穴位,促進神經細胞修復。這種治療過程無痛無酸,適合不習慣傳統針灸的患者。

定期篩檢與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廖唯宇主任強調,定期進行癌症篩檢對於早期發現與治療至關重要。特別是子宮頸癌的篩檢,能有效降低疾病進展的風險。患者若在初期接受治療,搭配中醫調理,不僅能減輕化療副作用,還能改善生活品質。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提供中藥調理、針灸與雷射針灸等多元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有效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廖唯宇主任呼籲,患者在化療期間可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適合的中醫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癌症治療過程中的身心舒適度。恩主公醫院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