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60歲罹癌婦人化療出現手腳麻木症狀經中醫調理緩解不適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為響應「4月11日國際巴金森氏症日」,RBI瑞金抗齡照護基金會攜手聯合勸募,共同發起「過暮不忘・戰勝帕金森氏症」系列活動,鼓勵帕金森氏症患者運用多元復健策略延緩病情退化,同時呼籲社會大眾及早養成運動習慣,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 認識巴金森氏症 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影響動作與生活品質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且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源自大腦基底核的神經回路受損,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進而影響動作控制與肌肉協調。患者中後期常出現前傾姿勢、小步步態、平衡不穩與身體不對稱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基本日常生活,並提高跌倒風險。 四大常見姿勢問題 物理治療師解析帕金森氏症動作障礙 在「巴金森氏症物理治療工作坊」中,物理治療師劉昕璇指出,帕金森氏症常見姿勢障礙包括: 身體前傾(前屈姿勢):頭部與軀幹前傾,重心前移,跌倒風險增加。  小步步態:肌肉僵硬、動作遲緩導致步伐縮短,行走困難。  平衡能力下降:轉彎或快速移動時容易失衡。  身體偏斜:單側姿勢不對稱,造成動作障礙與協調問題。 居家動作訓練三式早期介入復健,有效減緩退化與跌倒風險 劉昕璇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在疾病早期進行下列動作訓練,改善姿勢穩定性: 上下延伸:坐姿雙手向上伸展,如摸天花板般延展脊柱,提升軀幹穩定度。  軸向旋轉:坐姿扭轉身體,改善脊椎靈活性與左右協調性。  前後開合:配合呼吸節奏進行拱背與展胸動作,有助舒緩肌肉與穩定情緒。  (詳細動作說明影片:R基金會 https://youtu.be/n6RnolqqDCU) 多元復健方案啟動結合物理治療、音樂、正念與瑜珈 提供全方位身心支持 運動與復健若能及早介入,不僅有助於改善步態、語言與營養吸收,也能延長生活自理能力與行動力。R基金會長期推動靜心瑜珈、費登奎斯方法、音樂語言治療與正念練習等工作坊,提供帕友從身到心的整合照護。 研究證實,太極、瑜珈、跑步、北歐健走、桌球及虛擬實境體感遊戲….等多樣化運動,都能有效提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帕友感性分享:「我原本連走路都困難,透過音樂治療和步態訓練,我現在不僅能行走,還能隨著音樂跳舞,這真的是我人生中的奇蹟!」 靜心瑜珈打破距離限制線上課程連結全台帕友穩定情緒、提升身心健康 除了實體課程外,R基金會也開設線上靜心瑜珈課程,讓帕友突破時空限制,與全台夥伴一起練習。學員表示:「透過靜心瑜珈的呼吸練習、冥想與梵唱,我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這些練習彷彿是內在良藥,幫助我穩定身心。」 運動是最好的藥搭配規律用藥與運動,延緩退化、延長蜜月期 劉昕璇強調:「帕金森氏症的『蜜月期』大約持續七年,這段期間若能配合藥物與有效運動,將顯著提升日後的行動能力與獨立性。」 復健專科醫師謝宜熹也建議,患者每日應進行至少30分鐘的「有覺知運動」(如正念、瑜珈、體感遊戲等),可分次進行,提升效果。這些訓練同時也有助於舒緩焦慮、憂鬱等精神症狀,是全人照護的重要一環。 全民關注帕金森 推動接力行動 R基金會邀請你與帕友並肩同行、挺直前行 R基金會期盼透過系列行動,讓更多人了解帕金森氏症的挑戰與可行對策,協助患者穩定步態、改善動作障礙、重拾生活自信。  讓我們一起推動「過暮不忘・巴金森接力動起來」公益行動,陪伴帕友走得更穩、活得更好、心靈不孤單。   掌握最新公益活動與健康資訊,請追蹤R基金會: 官方網站:https://rf198.weebly.com/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rbi198001  聯絡電話:04-22601983 / 0937-098811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響應411國際巴金森症日 R基金會啟動「過暮不忘」行動,推廣有效運動對抗神經退化 2025-04-11 2026-04-11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4-11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13063.html

/ 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報告,2022年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達到13293人,平均每4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儼然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需承擔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之外,也常常會擔心是否自己能挺得住化療治療時相關的副作用,60歲的劉小姐因子宮頸癌初期接受手術與化學治療,在化療一個月後開始出現手腳麻木不適的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接受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治療後,經過兩週的中藥調理,其手腳麻症狀緩解了一半以上。劉小姐表示,「中醫不僅消除了她對化療副作用的擔憂,也幫助她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接下來的癌症治療。」

化療常見副作用與影響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指出,癌症化療副作用呈現的症狀非常多種,化療藥物損傷周邊神經組織造成手腳麻木就是其中一種相當令人困擾的情況。根據研究,約有70%的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一個月內會出現手腳麻的症狀,而半年後仍有近30%的患者受到影響。這些症狀可能導致手腳感覺遲鈍、肌力下降、行走不穩,甚至在嚴重情況下不得不中斷癌症治療以讓身體機能自我修復。

化療藥物中,鉑金類藥物、紫杉醇及長春花鹼等常用於肺癌、胃癌、大腸癌、乳癌與子宮頸癌治療,這些藥物更容易誘發周邊神經病變(CIPN)。這些副作用不僅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還可能阻礙癌症治療的持續進行。

中醫如何緩解化療副作用

廖唯宇主任表示,中醫認為化療是一種西醫以「熱毒」攻擊癌細胞的方式,但這種攻擊同時會傷及正常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因此,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在中醫觀點中被視為「痰瘀濕毒」所致,治療上應採用解毒清熱、化瘀等方法,再搭配養氣補血的治療方式。

傳統中醫治療以「扶正」為主,包括補氣、養血與活血,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然而,僅採用扶正治療,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效。臨床觀察發現,結合解毒清熱化瘀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減輕神經損傷的症狀,加速患者恢復。

此外,中醫治療還包括針灸技術。透過針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緩解手腳麻木的症狀。針灸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顯示其對於化療副作用的緩解具有良好成效。

對於害怕針灸的患者,廖主任推薦使用非侵入性的雷射針灸療法。雷射針灸利用低能量雷射刺激穴位,促進神經細胞修復。這種治療過程無痛無酸,適合不習慣傳統針灸的患者。

定期篩檢與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廖唯宇主任強調,定期進行癌症篩檢對於早期發現與治療至關重要。特別是子宮頸癌的篩檢,能有效降低疾病進展的風險。患者若在初期接受治療,搭配中醫調理,不僅能減輕化療副作用,還能改善生活品質。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提供中藥調理、針灸與雷射針灸等多元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有效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廖唯宇主任呼籲,患者在化療期間可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適合的中醫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癌症治療過程中的身心舒適度。恩主公醫院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