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5年媒體報導
3
60歲罹癌婦人化療出現手腳麻木症狀經中醫調理緩解不適4
http://www.mse.org.tw/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圖/文轉載自  CNEWS匯流新聞網 記者陳鈞凱 台北報導失智症新藥正式抵台,亞東醫院今(23)日搶得頭香,率先全台打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新藥的第一針,是台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亞東醫院表示,國內目前推估約有13萬名患者符合「早期阿茲海默症+類澱粉蛋白陽性」的用藥條件,不過,用藥並不便宜,治療費用約自費每年新台幣100萬至150萬元。台灣目前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7成均為阿茲海默症,衛福部日前陸續核准美國百健與日本衛采合作開發的「樂意保(LEQEMBI)」以及美國禮來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該名奶奶雖年事已高,但日常生活功能良好,能夠獨自搭乘大眾運輸、處理家務,甚至在家協助照顧患有失智症的配偶,日前是因為發現自己開始出現健忘、重複提問等異狀,加上家中已有失智案例,才警覺主動就醫檢查。家屬也分享,雖然新療法治療費用不低,但考量媽媽目前仍能獨立生活,每天會自己安排行程,完成家務、照顧爸爸,這樣的生活對她很重要,「雖然我們知道這不是神藥」,但只要能讓她維持現在的狀態久一點,對我們全家來說就是值得的。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奶奶經初步評估,認知功能障礙檢查(CASI )為92分(滿分100分)、簡易心智量表(MMSE)為29分(滿分30分),顯示為輕度認知障礙。後續經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PET)與基因篩檢,確認其腦中已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且符合新藥的適應症條件,正是藥物介入的黃金時機。 甄瑞興強調,新藥並非人人適用,需經完整醫療評估才能施打,且目的不是逆轉記憶,而是延緩退化,延長患者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的時間。兩款藥物皆為靜脈注射,須於醫院施打;治療前完成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PET)、腦部影像檢查(MRI)與 APOE 基因檢測等評估,要注意的是,臨床數據顯示,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水腫或點狀出血,須搭配影像監測,以確保療程安全。亞東醫院指出,院內已有十多位早期失智患者完成完整篩檢,其中6、7人符合條件,正與醫師討論是否啟動療程。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強調,新藥施打不僅是亞東醫院醫療團隊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只是醫院的一小步,卻對失智症患者跟家屬是關鍵一步,期待透過這類新藥的導入,結合影像診斷、基因檢測與跨專業整合照護,提供病人更早期的治療選擇。至於健保給付一定會有時間差,仍需要驗證真實世界數據、累積相關資料的時間,但相信遲早會納入健保給付。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失智新藥」今開打第一針! 亞東醫院:13萬人符合用藥條件 2025-06-23 2026-06-23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1高雄市前金區中華三路217號4樓之1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6-23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517583.html

/ 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報告,2022年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達到13293人,平均每4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癌症儼然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需承擔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之外,也常常會擔心是否自己能挺得住化療治療時相關的副作用,60歲的劉小姐因子宮頸癌初期接受手術與化學治療,在化療一個月後開始出現手腳麻木不適的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接受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治療後,經過兩週的中藥調理,其手腳麻症狀緩解了一半以上。劉小姐表示,「中醫不僅消除了她對化療副作用的擔憂,也幫助她以更正面的心態面對接下來的癌症治療。」

化療常見副作用與影響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指出,癌症化療副作用呈現的症狀非常多種,化療藥物損傷周邊神經組織造成手腳麻木就是其中一種相當令人困擾的情況。根據研究,約有70%的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一個月內會出現手腳麻的症狀,而半年後仍有近30%的患者受到影響。這些症狀可能導致手腳感覺遲鈍、肌力下降、行走不穩,甚至在嚴重情況下不得不中斷癌症治療以讓身體機能自我修復。

化療藥物中,鉑金類藥物、紫杉醇及長春花鹼等常用於肺癌、胃癌、大腸癌、乳癌與子宮頸癌治療,這些藥物更容易誘發周邊神經病變(CIPN)。這些副作用不僅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還可能阻礙癌症治療的持續進行。

中醫如何緩解化療副作用

廖唯宇主任表示,中醫認為化療是一種西醫以「熱毒」攻擊癌細胞的方式,但這種攻擊同時會傷及正常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因此,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在中醫觀點中被視為「痰瘀濕毒」所致,治療上應採用解毒清熱、化瘀等方法,再搭配養氣補血的治療方式。

傳統中醫治療以「扶正」為主,包括補氣、養血與活血,這些方法能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然而,僅採用扶正治療,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效。臨床觀察發現,結合解毒清熱化瘀的治療方案,能有效減輕神經損傷的症狀,加速患者恢復。

此外,中醫治療還包括針灸技術。透過針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緩解手腳麻木的症狀。針灸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顯示其對於化療副作用的緩解具有良好成效。

對於害怕針灸的患者,廖主任推薦使用非侵入性的雷射針灸療法。雷射針灸利用低能量雷射刺激穴位,促進神經細胞修復。這種治療過程無痛無酸,適合不習慣傳統針灸的患者。

定期篩檢與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廖唯宇主任強調,定期進行癌症篩檢對於早期發現與治療至關重要。特別是子宮頸癌的篩檢,能有效降低疾病進展的風險。患者若在初期接受治療,搭配中醫調理,不僅能減輕化療副作用,還能改善生活品質。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提供中藥調理、針灸與雷射針灸等多元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有效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廖唯宇主任呼籲,患者在化療期間可主動與醫療團隊討論適合的中醫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癌症治療過程中的身心舒適度。恩主公醫院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