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3年媒體報導
3
戰勝巴金森氏症,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提出新解方4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7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8樓之3
■特派記者/游宏琦 專訪高雄市社會局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執行長,謝東宏 一場疫情,帶來志願服務圈生態的改變 高雄市社會局轄下機構,志願服務資源中心,此單位肩負著協助高雄市超過兩千個志工隊並且開辦各種志工教育訓練。 目前擔任機構執行長的謝東宏表示:「過去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改變了一些生活方式……其中,『志工』是推動社會公益服務的重要動力,關於做志工這件事,也有了一些改變。」 相較於其它國家早早執行的與疫共存模式,台灣在一開始是以清零與隔離為主要因應手段,因此有不少的志工團隊,都曾經暫停或減班服務,度過這一段疫情期間。 而這也讓許多從事志工服務多年的資深志工們,將服務的本質拉近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居家服務,重新意識到自身所處環境與身邊鄰居的重要。 協助各社區關懷據點發揮志工效能 疫情發生,讓出門變得相對困難,卻也讓現代人重新意識到與鄰里街坊的互動關係。 從發快篩試劑、發隔離關懷包……等防疫歷程中,確實也喚起一些過去鮮少關注社區議題的民眾,重新重視里鄰間的互助力量。 志願服務應該更趨在地化社區化 過去幾年政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積極推動各社區成立關懷據點;在疫情趨緩後,明顯可觀察到各據點正式籌組志工隊的比例以及志工人數的增加。 過去雖有政策方向的引導,但是過去政府在社區關懷據點上的著墨始終給人的印象是,「哪是老人或是閒閒沒事幹、無聊的人的人才會去打發時間的活動場所。」 但在經歷疫情,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家人、上學中的孩子、在家的長輩及家庭主婦、是否能有可以就近互相照顧,可以有健康促進議題的融入與社會福利資訊交流的扶助中心?社會大眾這樣的心理需求似乎被喚醒! 高雄市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在實際走訪各社區志工隊時,更在與志工幹部討論未來服務發展方向時,民眾不約而同的多次提到要將健康促進與心理支持議題納入。 實際走訪各志工隊做訪視 心理支持,包括各種事故帶來的焦慮、緊張與不安。 而這也代表著社區志願服務將從過往單純的志工「陪伴」,轉型朝向更具「專業化」的鄰里互助體系發展。 公共衛生與社會福利;有效率的連結關鍵就在於志工人力的運用 雖然政府中央早已將衛政與社政業務主管機關合併為衛生福利部,但在地方主管機關層級依然是分屬社會局與衛生局。 因著這一波後疫情時代的誕生,可以看出政府若要運作龐大的志願服務力量,若想要好好運用這一群社會上所謂的善心人士-志工! 就必須有實質的「在地社區化」與重視「健康促進」這兩大發展方向,才能助於台灣落實衛生與福利政策的推動合作。 高雄市社會局志工資源中心, 執行長謝東宏 高雄市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執行長謝東宏小檔案 現任:高雄市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執行長兼社工督導/中華社會創新暨公共參與協會秘書長 學歷: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 資歷: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青年組組長/高雄縣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館青少年組組長/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台東縣等志願服務評鑑委員 當記者看著志願服務資源中心牆上的這塊牌子,忽然發現這個僅有三個在職人力的小小單位竟然肩負如此龐大的量能與責任! 但是也不禁懷疑,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所編列的預算,竟然僅能支付三個人的職缺與人力;這是敷衍了事?還是覺得「志工」就是一個不用錢免費的人力資源,可有可無? 記者向謝執行長請教了以下問題,您當初為什麼會想要承接志工資源中心?你希望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在社會局的社福工作該扮演什麼角色? 謝執行長回答表示,我會放棄在社會企業而來承接志願服務資源中心除了本身的學經歷專業,最主是因為在唸大學時曾參加服務性社團,在服務過程中,得到很多學長姐的幫助,也認識了許多一輩子的好夥伴,很喜歡那種一群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的感動。 因此,承接志工中心是希望把那份合作共好的精神延伸傳遞下去。 我希望志工中心能扮演有心加入公益單位的人,一個可以學習成為專業志工的育成中心以及連結各公益單位,一個跨域合作平台的角色。 協助新進的志工團隊融入整個服務網絡,也期待不同地區、屬性的志工團隊能發揮彼此優勢協力互助。 記者再問道:謝執行長您覺得目前高雄市社會局志工資源中心在經營管理上,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是什麼? 謝執行長回答了一個令人感到震驚的答案:經營管理上最大的問題與困難,目前僅有3位專職人員,要服務高雄市2千多隊志工隊及11萬名的志工,雖中心本身已有成立志工隊協助,但在相關法規或志工權益的諮詢服務上,光接電話在人力上就顯得非常不足。 111年高雄市志工資源的運用與統計 人力上的不足再加上高雄市各志工隊承辦人經常換人,遇到繳交志願服務統計報表時,志工隊承辦人都會打電話來詢問線上系統的操作,經常3線電話全佔線。此外也很難實地到各志工團隊進行現場訪視輔導。 目前高雄市志工中心是6都專職人員最少的。 如果要真正要落實協助輔導督導教育與各高雄市2000個志工隊做交流,那幾乎是要全年無休了。 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實際的運作與執行,兩岸醫界雜誌,將持續地做追蹤與報導。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如何喚醒高雄市推動公益行善的力量 協助政府推動衛生與福利兩大公共政策 2023-05-10 2024-05-10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7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8樓之3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7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8樓之3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05-10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60歲以上出現憂鬱或精神症狀,要留意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 
戰勝巴金森氏症,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提出新解方

 

撰稿:郭慈明(R基金會秘書長)/何應瑞教授(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四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氏症日,不僅紀念巴金森醫師,也提醒民眾多關心這項疾病。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除了出現肢體顫抖、身體僵硬、動作遲緩之外,也常常伴隨多項精神症狀。由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研發的專利醫藥技術給巴金森氏症帶來治療曙光。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暨臺灣失智症協會前理事長賴德仁醫師提醒,「60歲以上才第一次發作的晚發性重度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可能跟腦部退化或病變有關係,應該要警覺及早檢查是否罹患巴金森症或阿茲海默症。面對精神疾病,願意嘗試去理解,才能找到因應的方法。」此外,賴醫師提醒:「憂鬱不一定是來自于外在壓力,也有可能來自于大腦的退化,不要把老人憂鬱症和壓力畫上等號,憂鬱症是腦部疾病,不是軟弱的表現。」

巴金森氏症常見的精神症狀

根據一項收集了1,351位巴金森氏症的精神症狀况、藥物、執行能力和白天嗜睡之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87%巴金森氏症患者至少伴隨一項精神症狀,最常見的是憂鬱症(70%)、焦慮(69%)和淡漠不安(48%)。

  1. 憂鬱: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比率高達30%~50%,一年內輕度憂鬱的發病率爲18%。患病時間越長,出現憂鬱症的機率越高。

  2. 焦慮:巴金森氏症患者確診前極可能有焦慮症狀,而且60%患者伴有常被忽略的焦慮,而焦慮又常併發憂鬱,進而干擾生活品質。賴醫師指出:急性子、完美主義、個性敏感、好勝心强或不懂拒絕人的好好先生與小姐們,如罹巴金森氏症,會更易産生焦慮。 

  3. 淡漠:對日常事物失去興趣,也常常合幷嚴重的動作障礙和認知退化。

  4. 衝動控制障礙:約有35.9%~60%盛行率,以病態賭博、購物狂、性欲過高、暴食或網路成癮等呈現。可减輕或停用多巴胺促效劑治療。

  5. 精神病症狀:22%~38%出現視幻覺、0~22%出現聽幻覺。可考慮减輕多巴胺促效劑,或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6. 失智:隨著病程惡化,高達83%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DD),風險是ㄧ般高齡患者的5~6倍。

小心日落症候群

賴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在任何階段都可能呈現憂鬱、焦慮、冷漠、睡眠障礙,後期則易有認知功能低落、譫妄、幻覺、幻聽和妄想等,不易被醫療人員察覺的非動作症狀。這些症狀會影響原本的動作問題和惡化其治療,甚或增加跌倒的風險。賴醫師特別針對譫妄提出說明,「譫妄和幻覺不同,俗稱日落症候群。白天行爲多屬正常,日落後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視幻覺、吼叫、胡言亂語等情形。」此外,患者對動作問題的焦慮也會加重其精神症狀,兩者交互影響,因此,如果巴金森氏症的精神症狀獲得治療,雖然仍會有巴金森氏症的其他症狀,但是會感覺比較好,只是患者的精神症狀問題常未被診斷與治療。

巴金森氏症最新臨床試驗

由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研發的專利醫藥技術,獲得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在國內北、中、南多家醫學中心同步執行巴金森氏症臨床試驗。何教授指出,在神經退化的過程中,腦內堆積許多有毒的化學物質(例如過多的麩胺酸、濤蛋白、類澱粉樣蛋白、突觸核蛋白等),造成神經發炎、死亡、腦內視丘下核(STN)異常放電等,導致干擾運動與認知功能。臨床前研究證實使用一項安全的老藥「頭孢曲松」,可以修復巴金森氏症的神經缺陷,恢復認知功能。這項醫藥技術給巴金森氏症帶來治療曙光。
488d1e066801e452309ea05c1ff11002.jpg
何應瑞教授

090211dfe7351ea567358f39e57558fe.jpg
賴德仁教授

欲獲得更多巴金森氏症講座和工作坊訊息,請追踪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FB https://www.facebook.com/rbi19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