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動態消息
2
2023年媒體報導
3
「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助10,000長者促進身心健康4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7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8樓之3
■特派記者/游宏琦 專訪高雄市社會局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執行長,謝東宏 一場疫情,帶來志願服務圈生態的改變 高雄市社會局轄下機構,志願服務資源中心,此單位肩負著協助高雄市超過兩千個志工隊並且開辦各種志工教育訓練。 目前擔任機構執行長的謝東宏表示:「過去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改變了一些生活方式……其中,『志工』是推動社會公益服務的重要動力,關於做志工這件事,也有了一些改變。」 相較於其它國家早早執行的與疫共存模式,台灣在一開始是以清零與隔離為主要因應手段,因此有不少的志工團隊,都曾經暫停或減班服務,度過這一段疫情期間。 而這也讓許多從事志工服務多年的資深志工們,將服務的本質拉近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居家服務,重新意識到自身所處環境與身邊鄰居的重要。 協助各社區關懷據點發揮志工效能 疫情發生,讓出門變得相對困難,卻也讓現代人重新意識到與鄰里街坊的互動關係。 從發快篩試劑、發隔離關懷包……等防疫歷程中,確實也喚起一些過去鮮少關注社區議題的民眾,重新重視里鄰間的互助力量。 志願服務應該更趨在地化社區化 過去幾年政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積極推動各社區成立關懷據點;在疫情趨緩後,明顯可觀察到各據點正式籌組志工隊的比例以及志工人數的增加。 過去雖有政策方向的引導,但是過去政府在社區關懷據點上的著墨始終給人的印象是,「哪是老人或是閒閒沒事幹、無聊的人的人才會去打發時間的活動場所。」 但在經歷疫情,在日常生活中,我的家人、上學中的孩子、在家的長輩及家庭主婦、是否能有可以就近互相照顧,可以有健康促進議題的融入與社會福利資訊交流的扶助中心?社會大眾這樣的心理需求似乎被喚醒! 高雄市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在實際走訪各社區志工隊時,更在與志工幹部討論未來服務發展方向時,民眾不約而同的多次提到要將健康促進與心理支持議題納入。 實際走訪各志工隊做訪視 心理支持,包括各種事故帶來的焦慮、緊張與不安。 而這也代表著社區志願服務將從過往單純的志工「陪伴」,轉型朝向更具「專業化」的鄰里互助體系發展。 公共衛生與社會福利;有效率的連結關鍵就在於志工人力的運用 雖然政府中央早已將衛政與社政業務主管機關合併為衛生福利部,但在地方主管機關層級依然是分屬社會局與衛生局。 因著這一波後疫情時代的誕生,可以看出政府若要運作龐大的志願服務力量,若想要好好運用這一群社會上所謂的善心人士-志工! 就必須有實質的「在地社區化」與重視「健康促進」這兩大發展方向,才能助於台灣落實衛生與福利政策的推動合作。 高雄市社會局志工資源中心, 執行長謝東宏 高雄市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執行長謝東宏小檔案 現任:高雄市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執行長兼社工督導/中華社會創新暨公共參與協會秘書長 學歷: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 資歷: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青年組組長/高雄縣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館青少年組組長/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台東縣等志願服務評鑑委員 當記者看著志願服務資源中心牆上的這塊牌子,忽然發現這個僅有三個在職人力的小小單位竟然肩負如此龐大的量能與責任! 但是也不禁懷疑,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所編列的預算,竟然僅能支付三個人的職缺與人力;這是敷衍了事?還是覺得「志工」就是一個不用錢免費的人力資源,可有可無? 記者向謝執行長請教了以下問題,您當初為什麼會想要承接志工資源中心?你希望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在社會局的社福工作該扮演什麼角色? 謝執行長回答表示,我會放棄在社會企業而來承接志願服務資源中心除了本身的學經歷專業,最主是因為在唸大學時曾參加服務性社團,在服務過程中,得到很多學長姐的幫助,也認識了許多一輩子的好夥伴,很喜歡那種一群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的感動。 因此,承接志工中心是希望把那份合作共好的精神延伸傳遞下去。 我希望志工中心能扮演有心加入公益單位的人,一個可以學習成為專業志工的育成中心以及連結各公益單位,一個跨域合作平台的角色。 協助新進的志工團隊融入整個服務網絡,也期待不同地區、屬性的志工團隊能發揮彼此優勢協力互助。 記者再問道:謝執行長您覺得目前高雄市社會局志工資源中心在經營管理上,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是什麼? 謝執行長回答了一個令人感到震驚的答案:經營管理上最大的問題與困難,目前僅有3位專職人員,要服務高雄市2千多隊志工隊及11萬名的志工,雖中心本身已有成立志工隊協助,但在相關法規或志工權益的諮詢服務上,光接電話在人力上就顯得非常不足。 111年高雄市志工資源的運用與統計 人力上的不足再加上高雄市各志工隊承辦人經常換人,遇到繳交志願服務統計報表時,志工隊承辦人都會打電話來詢問線上系統的操作,經常3線電話全佔線。此外也很難實地到各志工團隊進行現場訪視輔導。 目前高雄市志工中心是6都專職人員最少的。 如果要真正要落實協助輔導督導教育與各高雄市2000個志工隊做交流,那幾乎是要全年無休了。 志願服務資源中心實際的運作與執行,兩岸醫界雜誌,將持續地做追蹤與報導。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如何喚醒高雄市推動公益行善的力量 協助政府推動衛生與福利兩大公共政策 2023-05-10 2024-05-10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7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8樓之3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台灣海峽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 807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597號8樓之3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05-10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mse.org.tw/hot_460241.html

香港2023年3月24日 /美通社/

長者電子健康素養(e-Health Literacy)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信和集團和黃廷方慈善基金聯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社褔機構及非牟利機構合作展開「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連繫年輕人與長者,透過心理介入和行為指導,並引入電子健康素養概念,強調預防保健和自我健康管理,希望長遠助長者掌握實用的電子健康軟件以改善健康狀況。最近的的先導計劃研究顯示,近七成長者電子素養水平偏低,他們的家庭快樂指數亦相對較低。

4732dff8a22fd978ff0820363d70094d.jpg
「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出席嘉賓與11間社褔機構代表、港大學生及長者於分享活動的大合照

「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於去年11月展開先導計劃,安排港大護理學院學生接受長者溝通技巧的訓練工作坊,上門探訪超過100名長者,並進行問卷調查及評估身心健康,既讓長者感到被關懷,也藉此初步分析他們使用手機及電子健康素養的情況,作為整項計劃內容的參考資料。為期兩年的「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已於今年初正式啟動,繼原有港大護理學院學生擔任「醫護大使」,計劃將擴展至中醫藥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及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預期參與的醫護學生超過1,000人,並為10,000長者提供服務,協助他們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三方面應對疫後生活及關顧自己的健康。

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先生,JP、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陳肇始教授,GBS,JP、信和集團副主席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永光先生,SBS,JP,以及信和集團集團總經理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敏華女士,今日參與「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分享活動,並邀得是項計劃顧問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SBS,JP,以及梁智鴻醫生,GBM,GBS,OBE,JP與11間社褔機構代表、港大學生及長者到場交流,並公布先導計劃的研究結果。

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先生,JP表示:「居家安老正正是安老事務委員會在安老發展藍圖中重要的發展方向,現時香港本地已有五分一人邁向老年化,未來本地人口更會達至每四個人就有一位長者。特別在數碼時代,教導長者使用智能電話改善健康是最重要的工作,今次信和資助的活動緊扣政府主題,發動年輕學生照顧長者,達至長幼共融;其次善用學生熟悉科技的長處,不僅教導長者使用科技,更結合線下服務,探望長者與他們建立關係,感謝信和集團的1,000萬元資助,成功啟發1,000名學生,幫助一萬名老人家,我期待計劃成功,未來將計劃擴展,繼續為安老事業作出貢獻。」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陳肇始教授,GBS,JP暨「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項目總監表示:「我和護理學院感到非常榮幸,今次計劃能夠得到信和集團和黃廷方慈善基金支持,聯同11間社福機構及非牟利機構伙伴共同合作,為有需要長者提供以實証為本的健康服務。我們觀察到電子健康素養較高的長者,他們的身心健康也較好,而隨着本港長者人口上升,他們對社會和醫療需求亦增加。先導計劃的研究數據亦顯示,七成完成兩星期隨訪的長者中,電子健康素養低的比率由66%下降至56%,反映護理學生適當的介入有助加強長者的電子健康素養。另一方面,參與關愛服務後,學生的情感同理心 ( affective empathy)、理性同理心( intellectual empathy )和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均有所提高,有接近九成學生認為是次經驗有助提高與長者的溝通技巧、成為更好的傾聽者,增加對長者健康護理需求的相關知識。」

信和集團副主席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永光先生,SBS,JP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與社區夥伴攜手同行,透過不同計劃促進長者健康福祉。非常感謝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11間社區夥伴,與我們合作推展這項極具意義的計劃,連繫年輕人及有需要的長者,既由年輕醫護學生以愛心和專業知識,讓長者感受多些關懷,同時有機會讓長者傳承智慧給年輕人,加強跨代溝通。」

信和集團集團總經理暨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敏華女士表示:「近年因應新冠疫情,長者需要經常留在家中,令不少長者受情緒困擾,我很高興是次計劃能夠協助長者重新適應疫情後的生活,並鼓勵長者學習上網瀏覽實用資訊,加強情緒管理及提升抗逆力,幫助他們活得積極又有姿采。我亦非常高興見到一班充滿熱誠及愛心的年輕人參與計劃,表達我們敬老、愛老、護老的精神。」

根據「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先導計劃的問卷調查顯示,共104 位平均年齡 80 歲的受訪長者當中89%擁有智能手機,但69%受訪者的電子健康素養未如理想,超過六成(61%)長者每日用手機的時間少過一小時,主要用來聯絡家人及觀看視頻,只有31%利用手機上網搜尋健康相關的資訊。此外,先導計劃初步數據顯示,與電子健康素養得分較高長者相比,得分較低人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9% 對 16%),孤單感亦較重(15% 對 21%),以0到10分計算,他們的家庭快樂指數(7.4 對8.0)及家庭溝通質素(7.5 對 7.9)均同樣較低。雖然現階段分析在統計學上沒有明顯差異,但初步結果反映出電子健康素養較高的長者身心健康較好。

是次計劃的社福機構夥伴包括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循道衛理中心、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九龍樂善堂、鄰舍輔導會,以及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消息來源 : Sino Group